2021年以来,区人社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促发展”与“惠民生”,紧扣中心工作,凝心聚力抓要事、攻难事、办实事,持续推动全区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创了我区“十四五”人社事业良好开局。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就业创业提质,下好“稳岗保就业”先手棋。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挥就业创业政策导向作用,继续实施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降费率政策,举办金坛区第二届“金创翼”创业大赛。二是提升就业服务温度。开展服务企业用工“十个一”专项行动,引人留人双管齐下。春节前,组织走访慰问重点企业留坛员工,发放过节礼包,确保稳岗留工和正常生产。春节后,按照《关于鼓励企业外地员工春节期间留坛过节的若干措施》,审核发放留坛过节各类补贴。三是拓展劳务协作广度。发动我区121家、区外11家人力资源机构累计为我区企业引进产业工人2万余人,破解节后企业用工荒。分批组织100余家次重点企业前往河南、陕西、贵州等地近13家劳务基地开展劳务对接,新开辟河南濮阳、贵州遵义等5个劳务合作基地,帮助企业引进新员工3000余人。创新招聘模式,开通企业“网络招聘直播间”,举办线上线下各类人力资源招聘会5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四是强化重点帮扶准度。举办“就业援助月”、“就业服务月”等活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退捕禁捕渔民、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强化就业帮扶。
(二)社会保障提标,增进“民生和谐”新福祉。一是强化参保扩面提标。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开展参保精准扩面。上半年,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增参保4719人。深入实施工伤保险“同舟计划”,建筑业新开工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达100%。贯彻落实《江苏省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和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将593名超龄人员、21名实习生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围。二是强化社保服务提质。全面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退休人员待遇申领审核、退休待遇支付、年金归集、省一体化平台上线等各项工作。调整工伤待遇支付流程,精简审批材料,实现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即时即报。三是强化养老品质提升。稳步提升社保待遇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280元/月提高到315元/月,缴费满15年的从310元/月提高到345元/月;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标准从680元/月提高到740元/月。
(三)人才引进提量,打好“助推发展”组合拳。一是释放招才引才“强磁场”。启动“名校优才计划”,组团赴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校园招聘。开展2021年“金沙乐业
春季引才”巡回校园招聘活动,组织我区36家重点企业赴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5所大学,达成就业意向近千人。组织10家高新技术企业参加常州市全球人才云聘会,为企业招募优秀海归人才。二是做大技能人才“培养皿”。组织131家(次)企业先后赴省内外60余所高校(高职院校)举办金坛企业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近1500人。组织高职院校与金坛重点企业合作对接,签订校企人力资源合作协议,帮助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共建企业学院、新型学徒制培训、订单班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大力开展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评价工作,新增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3家,新增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3家。三是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落实《鼓励各类人才扎根金坛就业创业政策》,开展惠企爱才走访服务活动。构建“金礼遇 才无忧”人才服务体系,为全区各类人才发放“金沙英才”服务卡。制定人才服务事项办理清单,对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服务事项实行“一窗受理、部门联办、一门反馈”的模式,为人才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劳动关系提档,打赢“根治欠薪”攻坚战。一是夯实和谐劳动关系基础。开展劳务派遣市场专项整治,实地检查劳务派遣企业34家,责令19家企业限期整改,取消1家企业“劳务派遣经营资格”。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完成235家企业的“双随机”检查工作。加强对企业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审查1369家企业集体合同签订情况,补签合同170余份,推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落实。二是提升劳动保障监察依法治欠能力。深入推进“根治欠薪主题月”活动,落实工程建设在建项目“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强化执法联动协作,突出依法治欠效能和水平。设立劳动维权“法律援助工作站”,指导直溪镇、东城街道创建“和谐号”调解直通车,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水平。三是深化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处。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四级劳动纠纷调处网络。目前,全区已在9个镇(街道)、2个行政村、10家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利用劳动人事争议“云仲裁”网络平台,高效处置劳动人事争议案件。
(五)经办服务提效,打造“高效便民”样板窗。一是深化“减证便民”。加速推进人社业务“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编印下发“不见面办理”操作指南,提供79项网上办理服务事项。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对38个高频服务事项在法定办理时限基础上提速30%。二是提升服务质效。深入开展系统纪律作风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局机关和局属单位作风效能监督检查力度。扎实开展窗口单位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4人入选常州市代表队参加全省竞赛。健全平时考核管理体系,发挥行风监督员队伍作用,不断提升窗口单位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打造优良政治生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专题学习培训、集中交流研讨、专题党课辅导等多种形式,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实践活动,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以政策落实为核心,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一是优化政策供给。全面落实省市就业创业新政和区级配套文件,继续实施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失业补助金等惠企惠民政策,持续发挥就业政策的杠杆作用,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二是深化“创业带动”。加快创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社会化创业培训新模式。探索培育返乡入乡创业孵化基地。完善落实支持大学生等群体创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实施系列行动,选树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和创业典型。三是强化资源匹配。依托“金坛区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招聘服务体系。围绕我区企业用工需求,探索构建“公共平台+市场运作”的共享服务企业用工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外省劳动力密集地区中介机构、人力资源公司,推进多样化人力资源供给。
(二)以普惠共享为基础,全力拓展社保惠及面。一是在扩面征缴上聚焦。继续做好企业职工应保尽保和外来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参保工作。健全社保扶贫机制,精准帮扶低收入困难群体参保,推动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统筹提高机关事业、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逐步提高工伤保险定期待遇。二是基金监管上聚力。建立健全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持续开展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评估,强化评估成果转化应用。强化社保经办风险防控,加强待遇审核和支付管理,依法依规查处欺诈、冒领行为。三是经办服务上聚神。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标准化建设,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加大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力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集中精力开展新系统业务操作培训,优化业务经办流程,确保省一体化平台顺利上线。
(三)以服务发展为导向,全力提升人才积聚度。一是筑强载体引才。深化南京都市圈人才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大力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争取更多优质项目来坛创新创业。加快企业引才载体建设,培育申报国家级工作站、省级创新基地后备单位。二是多元出力育才。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依托市级“职业技能培训云平台”,开展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专项培训。举办我区第四届“金工匠”系列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赛促培”。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畅通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评价的绿色通道。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三是致力服务聚才。全面落实“金坛人才服务二十条”,构建“金礼遇•才无忧”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加大“惠企爱才”人才服务专班工作力度,着力解决企业和人才发展难题。开发我区智慧人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宣传、人才资助、人才服务网上经办,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四)以依法行政为准绳,全力打造社会稳定器。一是全面巩固劳动关系基础。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进园区进百企”活动,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落实。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推广使用电子劳动合同,创新劳动关系数字化管理。二是强化监察执法根治欠薪。保持根治欠薪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根治欠薪“三大一实干”系列活动,加强日常监管、依法处置,狠抓工程建设领域欠薪行为“一案三查”、“动态清零”、信用惩戒等工作,着力推进根治欠薪治理工作质效。三是创新劳动人事争议处置。积极推行“互联网+调解”新模式,压缩结案周期,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质效。坚持调解优先,加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切实发挥调解组织功能。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各部门协调合作,提高疑难案件调解率,努力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水平。
(五)以练好内功为支点,全力提升群众满意度。一是服务模式再升级。实施“互联网+”人社服务,拓展网上办、就近办,拓宽办事渠道、畅通办事区域、优化办事载体,打造智慧人社品牌。持续深入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推进数据共享、精简申报材料、缩减办事流程,全力打造“零跑直享”人社窗口服务模式。二是经办效能再加强。深化全局中层干部服务大厅值班制度,进一步提升履职尽责的过硬本领。持续加大考评力度,强化人社业务差评核查整改,促进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加强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基层人社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人社服务标准化。三是党建成效再提升。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穿始终,进一步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打造“学史力行优服务,快办行动暖民心”工作亮点,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聚焦“企乐业”、“才无忧”、“民安居”目标,深入开展党建导向工程、政风倡廉工程、服务创优工程、工作争先工程“四大工程”,打响“援企惠民
先锋人社”党建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