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委对河头、指前、建昌三个点的调查户2019年粳稻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今年我区稻谷种植面积17.52万亩,较去年减少2.36万亩,呈逐年减少趋势,其中主要有休耕轮作的原因,还有就是现在粮价不稳定,种粮效益不明显,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户都转向经济作物或养殖方面。调查数据显示:调查户亩均现金收益为942.04元,同比减少6.50%,产值合计减少60.86元,粳稻生产成本增加,亩产增加,平均出售价格122.58元/50kg,同比减11.75%,农户今年的种粮收益低于上年。
一、产量增9.16%
今年调查户粳稻平均亩产为689.67公斤,比去年的631.77公斤,增加57.90公斤,增幅为9.16%。今年水稻栽插基础好,天气因素总体对水稻生长较为有利。7月以来,连续晴日高温天气,有利于水稻生长,有利于抑制病虫害。所以今年的产量高于去年。
二、总成本增2.18%
粳稻亩均总成本1318.12元,比去年的1289.97元,增加了28.15元。其中现金成本790.12元,比去年785.51元增加4.61元。
(一)生产成本1104.91元,比去年增加2.13%。
1、物质与服务费用696.28元,比去年减少0.38%。其中费用支出有增有减:
⑴、种子费26.25元,比去年增加0.11%,主要是个别农户价格略有变化。
⑵、化肥费167.37元,比去年减少0.73%,现在都提倡环保,化肥用量都在减少。
⑶、农药费82.41元,比去年减少9.39%。今年部分农户打农药次数比去年减少。
⑷、租赁作业费355.61元,比去年349.84元增加1.65%。其中机械作业费276.60元,比去年274.09元增加0.92%。机械作业费增加主要是人工成本刚性上涨,导致机耕、机插秧、机械收割等各环节费用呈不同程度的上涨。
2、人工成本增加6.70%。每亩人工成本408.63元,比去年增加25.67元。现在人工工资不断上涨。今年的劳动日工价为75.00元,同比上涨8.70%。
(二)土地成本增2.46%。今年土地成本213.21元,比去年的208.09元,增加5.12元。随着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粳稻可耕地减少态势不可逆转,导致土地成本年年攀升。
三、出售价跌11.75%
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印发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要求,今年粳稻(三等)最低收购价格为1.3元,和去年一样。今年调查户粳稻出售价格为122.58元,比去年减少了11.75%。今年国家继续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目的是为了推动粮食由政策性收储为主向政府引导下市场化收购为主转变,加大力度解决多年来累积的粮食“高收购、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的突出问题,来确保农民种粮不亏本。
四、现金收益减少6.50%
今年粳稻虽产量增加了,但是收购价却比去年低很多,使得亩均现金收益相应减少。据调查今年亩均现金收益为942.04元,比去年1007.51元减少6.50%。
五、几点建议
1、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农业的主要矛盾由产品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们不应该仅仅是农民喜欢种植的品种,更需要同时考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去年以来我区优质粳稻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但品种性能已逐渐退化,出现了优质品种和普通粳稻价格差不多的情况,这又是一个矛盾体。所以,种粮农户要适应市场变化,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品质,从而增加收益。
2、价格下行造成的舆情压力。首先是种粮农民的焦虑,生产成本上升,收购价格大幅下降,种粮收益逼近耐受底线。在市场化收购的情况下,任何不规范的收购行为都有可能触发售粮农民的爆发点,涉及收购行为的投诉会增加。其次是政府的关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始终是政府责任,政府今年会更关注农民收益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再次是媒体的聚焦,虽然购销企业同样是市场化收购弱势的一方,由于粮食企业长期为国家价格执行主体,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农民的怨声,媒体的思维惯性,极易形成粮食企业成为焦点和“出气通道”。
3、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一是种粮的收益低。二是因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及水产畜禽承包价格高,使土地流转价水涨船高,影响大户承包积极性。三是农田基础设施不到位,影响农业机械的推广。建议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投入力度,提高纯农户的补助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