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面,春暖花开。3月28日,金坛区文化馆联合金坛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民间文艺家们参观游览直溪镇吕坵村董永故里。一行人先来到位于吕坵村东南的古槐树下,又参观了重新修建后的“董永庙”和“望仙桥”,而后在直溪镇政府四楼会议室召开了金坛区民间文艺家“孝文化”研讨座谈会。
直溪吕坵的古槐树曾留下颇多传说,相传古槐树曾见证了董永和七仙女的真挚爱情。董永卖身葬父、孝心感动天庭,七仙女羡其孝行下凡许身相助。“天仙配”的故事在民众中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人们将这棵古槐作为董永和七仙女的媒人,与境内的“望仙桥”、“董永村”、“董坡”、“董墓”、“董庙”联系起来,形成“董永”和“七仙女”这个久远而动人的民间传说。
世事沧桑,“董永庙”毁于“文革”,“望仙桥”也早已由石拱桥改为水泥平桥,唯有这棵古槐树生机盎然,引起人们的无限的遐思。2006年老槐树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董永传说”也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金坛的民间传说“董永传说·天仙配”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以及白蛇传、孟姜女一样,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孝文化”精神富矿。百善孝为先,金坛如今提倡“孝文化”,是体现人性的文化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体现。
一直以来,文化馆和民间艺术家协会都致力于民间文艺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积极参与民间文艺活动,不断收集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精品,做好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工作,打造金坛特色文化名片。文艺工作者们应当积极主动推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人民群众,为推动民间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条件。
(文化馆 郑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