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金坛区旅游业加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4月25日
金坛区旅游业加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7-2019年)
为切实贯彻落实《常州市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区委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地,推动我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生态优先、文化挖掘、创新创意、产业融合、全域发展”为基本思路,以转型巩固和创新提升发展为主线,以茅山、长荡湖两个旅游度假区和钱资湖文化生态休闲区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为重点,以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为支撑,全面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对金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力、贡献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金坛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将金坛打造成长三角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和长三角旅游金坛品牌创造良好条件。
二、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实现“五个提升”和力争“三项领先”,即在旅游发展理念、品牌项目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市场规模和旅游产业效益方面进一步提升,力争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在国内率先确立,旅游发展水平在省内保持领先,旅游增加值增长率达到苏南板块领先水平。
(二)经济指标
旅游接待规模明显提升,贡献份额继续放大。到2019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5亿,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6%提高到7.5%,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
(三)质量目标
1.全域旅游理念更牢固。加大全域旅游宣传力度,每年至少举办1次全域旅游主题或专题报告;加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力度,以行动引导人们认识到全域旅游在生产生活中的必要性;展示全域旅游的成果,让人们真实感受全域旅游带来生产提高和生活改善的好处。
2.旅游项目建设更高效。持续加快茅山旅游度假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钱资湖生态文化休闲区等三大重点板块建设步伐,强力推进东方盐湖城•国际养生城、东方盐湖城国际温泉度假酒店、茅山颐园、花谷奇缘、华夏宝盛园、一号农场、长荡湖湿地公园、长荡湖国际会议中心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并提升档次;建成茅山上阮花果小镇、茅山仙姑风情小镇、长荡湖儒风水镇和茅山半边山下小镇等一批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进一步扩大金坛乡村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东方盐湖城道风街、长荡湖水街和滨湖新城吾悦休闲购物街三大主题街区品质;完成旅游项目投资200亿元,旅游总投入达到250亿元。
3.旅游品牌影响更广泛。扩大现有旅游产品品牌和旅游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培育和创建更具潜质、更具冲击力的旅游产品品牌和旅游企业品牌。到2019年,新增国家4A级以上景区1-2家,新增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2家,新建省旅游特色小镇1-2家,新增四星级酒店(或同等级酒店)1-2家,新增省级自驾游基地1-2家,新增四星旅行社或出境资质旅行社至少1家。
4.旅游服务质量更给力。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质量体系,夯实旅游质量基础;加大旅游市场规范力度,形成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增强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保证游客满意度位居苏南板块前列。
三、总体布局
依托“一城、一区、一山、一水”空间格局,以旅游自然禀赋为基础,以文化底蕴为内涵,以重要景区为关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打造,形成资源利用好、功能展示好、多业共生好、布局结构好、区域协调好的“1+3+N”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态势。
一心(一个旅游中心):以金坛城区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三区(三大重点区域):茅山旅游度假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钱资湖生态文化休闲区。
N指多点(多个旅游节点)和多数(多数产业融合)。包括七彩美丽乡村(诸如仙姑村、上阮村、诸葛八卦村等)、旅游风情小镇(茅山仙姑风情小镇、茅山上阮花果小镇、长荡湖儒风水镇、茅山半边山下小镇、花山特色民宿小镇等)、多个主题农业公园(上阮农业公园、茅山茶海公园、泽丰农业生态园等)、三条主题街区(展示体验养生文化的东方盐湖城道风街、展示体验渔文化的长荡湖水街、展示体验文化娱乐购物综合要素的滨湖新城吾悦休闲街)、工业旅游点、红色景点、遗址公园、以佛道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体验休闲区等各类旅游节点。同时,加大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力度,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巩固提升和创新转型旅游+产业发展道路。
四、重点工作
1.全域旅游塑造工程。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集聚旅游要素,释放旅游能量,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应。全面普及全域旅游知识,形成上下全域旅游新理念;强化旅游空间、产业发展规划,激活“山、水、茶、盐、药、泉”六大旅游自然资源禀赋的活力,强化其对茅山旅游度假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钱资湖生态文化休闲区等三大板块建设的渗透融合,充分发挥龙头景区、优势产业(旅游产业如东方盐湖城等、现代农业如上阮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现代装备制造业如汽车等)集聚辐射效应,推进休闲度假、运动健身、湖鲜美食、文化生态、道教养生、科普修学、工业体验、农业采摘等旅游业态新发展,推动我区旅游空间全域互动和产业融合;重构调整各部门推动旅游发展、服务旅游产业、优化旅游环境的职责,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龙头带动、产业互动”全域旅游塑造的工作机制;整合公共旅游资源,强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形成交叉有序、运转通畅的旅游网络系统,推动思想统一、行为一致、空间一体、产业融合的全域旅游局面早日形成。
2.项目建设重点工程。充分展示我区旅游资源自然禀赋特色,不断彰显文化底蕴深厚优势,不断促进旅游业与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加大旅游项目引进力度,加快旅游项目建设进度,不断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多渠道尽全力弘扬金坛地方文化,进一步凸显城镇文化特质,不断提升旅游的地方文化内涵。认真打好三张牌:东方盐湖城以建成世界一流山水养生城为目标,加快东方盐湖城•国际养生城的项目建设,推进创成国家4A级景区,将“道家养生”牌擦得更亮;加快长荡湖湿地公园、长荡湖水街、水城、水庄、水八卦等项目建设,以湖虾金蟹为媒,将江南第一“湖鲜美食”牌叫得更响;加快滨湖新城吾悦广场城市商业综合体、市民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钱资湖生态文化休闲区的建设,拓展“生态文化”牌在长三角的影响。
3.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衔接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强化示范引领、重点辐射,带动全区乡村旅游全面发展。2017年以打造省旅游风情小镇为主线,启动茅山仙姑风情小镇、茅山上阮花果小镇、长荡湖儒风水镇、茅山半边山下小镇、花山特色民宿小镇等建设,充分展示以绿色有机为基调的一号农场(二期)体验旅游,加大以炫示花之韵为主题的花谷奇缘旅游综合体建设力度,加快以彰显茶文化为主旨的茅山茶海项目建设步伐,提速以生态农业、文化体验、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森农生态观光园建设进程,全面推动以如意文化、孝爱文化和养生文化为核心的如意小镇建设,提速以亲近自然、展示乡情、铭记乡愁为特质的靠山仙姑、临水诸葛的乡村民宿建设,增加上阮、诸葛八卦等特色村乡村旅游内涵,提高樱花园、玫瑰风情园、芍药园等项目品位,形成以“山之魂”、“水之韵”、“物之华”为涵养、以“春赏花、夏尝果、秋品鲜、冬养生”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拳头产品。到2019年,全区省4星级乡村旅游区达10家以上。
4.旅游新业态发展工程。瞄准旅游市场动态,把握游客需求心理,提升旅游新业态品质,丰富我区旅游产品体系。完善和丰富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旅游为主导、养生旅游为核心、度假旅游为充实、新兴业态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依托金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等优势,进一步挖掘和提升金坛风土人情观光游、缅怀先烈红色游等旅游产品的潜质;进一步发挥体育中心、垂钓基地、山地运动设施、拓展运动场所等功能,组织开展体育赛事,形成含登山、骑行、垂钓等多种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形式;依托茅山山水和颐园项目北京专家团队的优势,进一步挖掘旅游+健康、旅游+养老模式;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品质,挖掘优势,提炼特色,连线成面,做优做强生态休闲旅游;依托我区中医诊疗资源优势,展示中医养生特质,积极推进中医保健旅游;进一步发挥文化场馆优势,全面展示金坛地方文化特色,凸显科普修学旅游对人们成长的教育功能;优化工业旅游点布局,推动工业体验游向纵深方向发展;借力通用机场建设契机,推动空中揽胜体验游;加强对水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水上休闲旅游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5.旅游环境优化工程。完善茅山、长荡湖、钱资湖以及乡村旅游等景区、景点规划编制,健全旅游规划体系;持续推进茅山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以及旅游专线建设;积极推动长荡湖大道、长荡湖西路以及环湖路联网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城市观光交通网络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旅游标识系统规范化工程和旅游监测系统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大“旅游厕所革命”的力度;强化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接待中心、旅游推介中心等)窗口建设;确立智慧旅游理念,采用高新科技手段,运用互联网+模式,建立起智能化导航、导游、导购、导览等旅游公共服务系统,为旅游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启动自驾游驿站建设,不断适应和推动自驾游发展。
结合金坛智慧城市建设,以“互联网+”为形式,以“旅游+”为目标,加快推进无线网络的全域覆盖,推动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一是深度融入常州旅游大数据平台。认真搜集、汇聚我区旅游业和其他产业涉旅信息,认真分析筛选,全面运用旅游大数据,发挥其在旅游经济预测、景区人流监控、旅游消费统计与分析、旅游营销精准化以及旅游舆情监测与反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充分利用旅游应用程序和软件。形成网上预订、移动支付、电子票务、景域导览、自助导游、游客投诉及取证、旅游争议处理及反馈等旅游大数据服务系统,增强旅游便利性与透明度,提升游客满意度。三是大力推广利用新技术,引导旅游及涉旅企业主动采用现代智能科技,促进智慧旅游服务在全行业的广泛运用。
6.旅游商品研发工程。针对金坛物产资源品种多、质量优、工艺资源基础好待提升、文化资源底蕴厚须深挖、品牌资源优品少不知名的实际,加大金坛旅游商品研发力度。一是树品牌。以突出“金坛地方文化”作为旅游商品品牌内核,创意设计商品包装,精心打造具有辨识度、认知度、知名度的“金坛游礼”旅游商品品牌。二是成系列。立足金坛现有优势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游客提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食品(如建昌红香芋、儒林羊糕、封缸酒等)、旅游工艺品(如景泰蓝、纺织等)、旅游文化商品(如金坛刻纸、抬阁雕塑等)、旅游生活用品(酒店客房用品、露营地生活必备品等)、旅游纪念品(如汽车模型)、旅游装备用品为主体的旅游系列商品。三是建渠道。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建立起实体店和网店全覆盖的立体销售网络。四是重运作。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推动、企业运营等多方运作,保证品牌效应放大、商品质量提高和旅游企业效益提升。
7.旅游形象推介工程。将节庆活动作为形象推介的重要窗口,拓宽办节思路,创新办节方式,提升办节档次,在巩固现有长荡湖湖鲜美食节、长荡湖籽虾节、茅山登山健身大会、保朴园道养生文化月、金坛乡村旅游嘉年华、乡村采摘节等节庆活动的基础上,引导企业自主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在更深的层面夯实金坛旅游影响的基础,争取省市以上旅游节庆活动在金坛举办或落户,在更大范围扩大金坛旅游的影响力,在更高档次上提升金坛旅游知名度;与国内外知名媒体和协会,共同举行多主题的涉文旅论坛、峰会;将《新旅游》杂志、旅游宣传折页等传统媒介打造得更靓丽、利用得更充分,立足金坛旅游网、微博微信微视微客等新兴传媒,攀高省卫视、央视等高端媒体,厚植旅游营销基础,挖掘旅游营销深度,拓展旅游营销广度,增强旅游营销力度;进一步助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深入持久开展质量等级创建和提升工作,促进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点提档升级。
8.旅游人才建设工程。加强旅游人才建设是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制定并落实旅游人才建设年度工作计划,为旅游项目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人才支撑;拓展行业技能培训广度,让旅游从业人员尽快服务旅游业发展,增加行业技能比赛频度,让更多旅游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区组织人事部门尽早推出引进、培养、留住、用好旅游人才的政策,打造金坛旅游人才高地,助力金坛旅游业发展;强化旅游人才综合素质培训,打造素质高、技能强、擅管理、重效益、树形象的旅游从业队伍,发挥其促进金坛旅游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加大旅游人才委培工作力度,到2019年委培人才争取达到1800名,推动景区组织人才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督促旅游企业、景区人才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进一步发挥区旅游事业指导委员会的统筹协调职能,建立重点工作会商制度。通过定期召开沟通协调会议,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发改、规划、国土、住建、农林、公安、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抓好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制定、体制机制改革、旅游发展规划、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等重要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落实,推动金坛旅游再上新台阶。
(二)规划保障。强化规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宏观调控功能。将金坛旅游发展纳入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重点旅游景区(点)和重点乡村旅游区建设统一纳入区重点建设项目。坚持保护、培育、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原则,强化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强化旅游规划的执行和监督,力促区域旅游持续协调全面发展。
(三)资金保障。保持区级旅游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逐步增长,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区有关部门应在资源配置、资金扶持、产业导向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倾斜,特别是对大型旅游项目的建设、重点乡村旅游区的培育等在用地指标、融资信贷、注册审批、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
(四)用地保障。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安排旅游用地,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区国土部门要将旅游业发展用地纳入年度用地计划,统筹安排,优先保障市、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为旅游配套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可按划拨方式供地。
附件:金坛区旅游业加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重点工程责任分解表
附件:
坛政办发〔2017〕64号附件.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