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坛市罗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库房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的宣传语就映入眼帘,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这句宣传语将逐步成为现实。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步外出务工经商,土地出现抛荒现象,而1974年出生在金坛区薛埠镇罗村村10组的武志明有着不同的想法,在他的心中,那可是“金土地”。他承包罗村10组及周边区域的土地160余亩(其中茶园80亩、宜林地50亩种植苗木、耕地30亩),购买了拖拉机等农机开始了辛勤的耕耘,他的金土地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使他初步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创办罗村农机专业合作社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农村务农人员年龄结构进入老龄化阶段,农业生产进入服务时代。武志明审时度势,在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经过半年的积极筹备,于2013年4月11日召开了全体成员代表大会,成立了金坛市罗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并表决通过了合作社章程。第一次全体成员大会通过选举产生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两个机构,负责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表决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和合作社分配方案。通过选举,武志明当选为合作社理事长。
罗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占地5.6亩,有股东12人,社员59户,注册资金35万元。发展到目前,合作社有中拖5台;高速插秧机6台;小麦条播机(六位一体机)2台(套);油菜移栽机(5行)2台;旋耕机18台;担架式植保机3台;高地隙植保撒肥一体机一台;育秧生产流水线2条;育秧池面积29亩(其中有喷滴灌设施12亩);秧盘75000张,提供服务(机插秧、供秧、植保、收割等)面积5500亩。有3台粮食烘干机(15吨/台),有每30小时提供45000公斤烘干服务的能力;80吨地磅1座;有维修车间82㎡;联合收割机4台;秸秆打捆机3台。有仓储、烘干、农资和农产品销售、办公及配套用房1800㎡,粮食加工用房890㎡,大米成套加工设备一台(套);大米精选机一台;电子包装机一台,加上金坛区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罗村经营部、茅山竹海罗村店(农产品销售)两家店铺,能够开展粮食加工、农产品销售及农资经营等服务;除了原承包的30亩耕地外,合作社又陆续流转耕地860亩(现有耕地890亩),社员自己耕种650亩(合作社合计耕种面积1540亩)。已累计投入资金380万元。
惠农富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合作社始终抓住增收这条主线不放,本着要提高农民收入的决心,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真正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多年来,农民仍处于传统的生产模式,耕地一家一户一小块再加一点钱,单家独户经营、单打独斗的生产模式,种地效益差、致富能力弱,因此青壮年劳动力逐步外出务工经商,土地出现抛荒现象。武志明成立合作社,将分散于农户手中的资金、土地等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壮大生产力量,组织农户们联合进行产业化生产,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17年合作社还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种植糯稻1012亩),预计亩增效益220元以上。同时,在合作社成立过程中,政府部门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加上国家的好政策——农机购置补贴,为合作社顺利发展扫清了障碍。区镇农技部门的技术支持是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在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区镇农技部门不但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帮助提高种植技术,并在育秧、秸秆还田、机插、病虫防治、水肥管理、小麦播种等关键时期进社到田现场指导,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农机合作社的成立,武志明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农业机械的强大优势,在金土地的耕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合作社提升了农机化发展水平。通过开展机种、机收、植保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方便了农户,致富了自己,有效地提高了农机利用率,促进了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对节本增效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敢于实验,成为新科技推广运用的示范者,各种新技术通过合作社提供的农机作业服务,得到示范、辐射和推广应用。农机合作社通过开展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缓解了季节性劳动力紧张状况,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有效地支持和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机合作社具有较新的经营理念,专业化程度较高,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激发了农民群众购机的热情,加快农机具更新换代和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有力地推进农机现代化进程,为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新农村建设
武志明除了是合作社负责人外,还担任着罗村村第10村民小组的小组长。他说,村民小组长是最接地气的“官员”,直接和广大农民朋友大交道,农民朋友的诉求首先反映到他们这里,所以他们既是广大农民朋友的代言人,又是化解农村矛盾的“小法官”。农村事务很繁杂,因此要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和广大农民交朋友,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农民个人利益和村组集体利益的平衡点,既不能让农民个人利益受损,也不能损害村组集体利益。关键是要把政策落实到位,把道理给农民朋友讲清楚。
今年农村医疗保险政策一出台,武志明就把政策发到第10村民小组微信群(大屯头——美丽的乡村,微信群每户一人)里,第三天个人承担的款项就全部到位了。今年第10村民小组所在地——大屯头已创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罗村村委计划上报该自然村创建水美乡村,武志明也已牵头召集大屯头自然村的有识之士、能人座谈,共同筹集一部分资金,用于大屯头自然村的美好绿化,他相信,借十九大召开的东风,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下,一个绿叶红花相互辉映、花木茂盛、鸟语花香、绿水长流、道路宽广、风景如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屯头自然村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通过几年的实践,武志明在合作社今后的发展上,也逐步明确了方向和内容,就是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服务。一要补强农机短板,达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二要科学调整种植结构,达到种植合理高效化;三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达到农民增收常态化。四要产品必须品牌化(“三品一标”),才能达到合作社发展市场化。他相信,随着十九大召开,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加大,在不久的将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这个目标一定会成为现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