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坛区大力实施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工程,推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集聚形成了“山边、水边、城边”休闲农业观光带,重点推介了茶香养心游、农耕体验游等十条精品农游线路,成功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整个产业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坚持以农为本,夯实发展基础。培育特色化优质资源。编制《金坛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金坛茶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优化调整产业和区域结构,加快茶叶、水果、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可供休闲、体验的空间和产品,全区茶园面积4.1万亩,果园面积1.9万亩、产量18644吨。构筑集聚化发展平台。依托41个现代农业园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连片的产业规模,形成了养生仙境、花果农园、长湖渔乡、农耕田园、花木果香等休闲农业集聚区,重点建设茅麓茶叶、建昌芋蒜、谢桥花木等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生态化全域景区。践行“两山”理论,突出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汇聚美丽乡村建设、森林城市、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等多方资源,拓宽农业产业功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263”专项整治和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创建,探索美丽渔场、生态牧场等观光体验、主题公园、亲子活动新模式。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提升发展品质。拓展多种功能,丰富产品类型。做好“农业+”文章,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强化农产品、田园景观、体验活动等创意设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赤岗稻麦田艺术、玫瑰风情园、花谷奇缘等区域景观极具魅力,刻字小南瓜、造型果蔬、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产品精彩纷呈。挖掘农业文化,提升发展内涵。把农业文化遗产展示、民俗节庆体验、农家特色小吃与休闲农业相结合,提升文化品味和历史内涵。建昌圩传统农业生产系统申报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传承圩文化、孝文化及红色文化。强化行业管理,完善配套服务。研究出台休闲观光农业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持续推进星级企业创建活动,全区共拥有市级休闲观光三星级以上企业11家。加强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停车、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档次。
三是坚持示范创建,做靓发展品牌。开展各类示范创建,构建休闲农业品牌体系。成功创建成常州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培育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3家,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3个。上阮村荣获“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村”,高庄有机茶园荣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休闲农业知名度。参加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和江苏首届休闲观光农业博览会,举办金坛雀舌茶道会、水果市民品鉴会等农业节庆活动。结合开展休闲农业体验惠民卡活动,让市民走进赏心的绿园子,让农民鼓起开心的钱袋子。去年,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53家,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近198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5亿元,从业人员1220个,带动7300户农民收益。
四是坚持探索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创新发展理念。以美化茶园环境开展生态茶旅,创新茶艺表演开展休闲茶旅,整合茶叶加工开展工业茶旅,挖掘茶叶功效开展养生茶旅,结合宗教文化开展修行茶旅,推行茶学科普开展游学茶旅,延伸茶俗茶事开展节庆茶旅,传承历史文化开展红色茶旅。创新发展路径。注入“新元素”,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农业项目;鼓励“互助合作”,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合作,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益;支持“自主创业”,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培育创办领办休闲农业致富带头人;强化“利益共享”,探索建立多方参与、互惠共赢机制,走出“周末经济”困局。创新发展模式。立足产业特色、生态特征、交通区位、文化底蕴,涌现出水果采摘型、田园风光型、民俗风情型、农家乐型、养生度假型、农事体验型、科普教育型等农旅融合发展类型。培育了“上阮赏花采摘”、“长荡湖水街”、“仙姑农家乐”等融合发展典型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