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抓住食用农产品监管,就抓住了整个食品安全工作的“牛鼻子”。为营造良好的食用农产品消费环境,守住“舌尖上的安全”,金坛区市场监管局积极应对体制调整、机构整合、职责划转、职能转变等形势变迁,多措并举,积极推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狠抓宣传指导,提质升级营造行业新气象。针对食用农产品经营者缺乏约束、自律意识差,食用农产品无序流通、风险隐患大,监管力量不足、薄弱环节多等突出问题,采取集中培训、电话、实地走访等形式广泛开展前期宣传工作,积极向市场开办者及场内经营户宣传《食品安全法》和《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充分发挥食用农产品经营者自律的积极性,依法经营和管理,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把住市场准入关口。截至目前,我局已发放《食品安全法》和《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共2000余份。同时,对基层监管人员和30余家大型商超、农贸市场负责人统一进行了2次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既加强了基层监管人员的监管水平,提高了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丰富了专业知识及工作能力,又提高了市场开办者和场内经营户诚信自律经营水平。我区西门菜市场、虹桥菜市场等主动邀请有关人员对市场内经营者进行分批集中培训,全面提高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风险意识。
二是完善监督检查体系,提高食用农产品监管效能。在统筹食用农产品 “事前”监管工作的基础上,我局突出 “五个统一”(突出制度标准统一、突出销售凭证统一、突出信息公示统一、突出检测统一、突出准入证明统一),制定了全市统一格式的《食用农产品销售凭证》样本,与入场销售者签订统一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严格入场销售者的市场准入。从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销售、退市、应急处置、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全面、清晰地明确了食品及食用农产品经营者、市场开办者的责任义务和工作标准,市场开办者要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查验销售者相关证件、证明资料,督促销售者履行义务,按照食用农产品类别实行分区销售,并在醒目位置及时公布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深入摸底,建立农贸市场档案。目前,全区已对25家农贸市场能按照区局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制度上墙、信息公示、索票索证查验、农残检测、市场准入(农户由村民委员会统一出具证明)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档案信息。将档案建设和日常管理、量化等级评定、监督执法等方面有机结合,及时更新监管信息,实现档案的动态管理。
三是构建科学的检测体系,提升食用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运用监督抽检手段,制定覆盖全面的食用农产品抽检计划,有品种、有区域、有点位、有标准的实施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和数据靶向性的安排、部署、调整监管工作重点;利用快速检测设备积极开展食用农产品快检筛查工作;对高发性、易发性、普遍性的食用农产品,问题突出或潜在风险的食用农产品进行检测,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为进一步的监督抽检工作提供的靶向。根据辖区农贸市场需求统一购买、发放蔬菜农药残留检测试剂,组织辖区农贸市场负责人和检测工作人员参加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培训,并结合日常监管工作督促、指导辖区农贸市场按时做好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各市场配备专门人员、设有固定场所定期按要求开展农残快检。2016年部分菜市场个别蔬菜检出了有机磷阳性,市场主办方按规定进行了销毁。全区全年共抽检食用农产品240个批次,合格率为99.58%,对抽检不合格产品依法查处。2016年下半年区局筹建快检中心,并按要求开展工作,完成食用农产品快检80批次,全部阴性,对市场主办方的农残检测起到了督促作用。定时根据抽样结果进行及时上报食用农产品系统,将检测结果和检测报告及时录入系统,做到保质保量,并及时将抽检结果向社会做好抽检信息公示工作,有效地保障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加大案件督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根据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品种的风险隐患,加大治理整顿力度,打击非法走私牛肉,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牛肉6000余kg,案值12.79万元,罚没金额25.59万元,着力解决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
五是创新监管举措,探索建立科学监管的长效机制。食用农产品监管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我局将根据监管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制度、完善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起食用农产品科学监管的长效机制。同时对4个零时疏导点探索监管手段、方法(主体责任不明确,没有铺面,仅早间经营),认真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兄弟单位先进的监管经验,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积极探索食用农产品监管的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