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镇、开发区 > 西城街道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业务工作 > 内容
 
信息名称 西城街道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索引号 014141154/2016-00023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救灾抢险 西城街道 业务工作
文件编号 坛西委发〔2016〕41号 发布机构 西城街道
生成日期 2016-08-20 公开日期 2016-10-1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西城街道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西城街道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坛西委发〔2016〕41号

  各村、社区、机关各部门:

  一、指导思想

  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科学、规范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保障和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高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公共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预案以《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江苏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常州市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及国家、省市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为依据,并与《金坛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相衔接。

      二、工作原则

  本预案指导西城街道辖区内自然灾害的应对工作,并有效与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对接。具体工作原则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三)坚持依法规范的原则;

  (四)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

  (五)坚持协同处置的原则;

  (六)坚持资源整合的原则;

      (七)坚持科学应对的原则。

  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灾害;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综合素质。

      三、保障部门

  (一)人力保障

  1.消防、医疗救护、疾病控制、防汛抢险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各部门、村居要积极协调各自资源切实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  

  2.机关、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是应急救援的重要力量,各部门、村居要切实加强社会力量的应急能力建设,使其掌握一定的救援知识和技能。

  3.按照预案分工调用应急队伍和社会力量进行处置。上述队伍,以部门为单位组建。村居随时请求调用。同时,村居也建立相应的分队。遇大灾,及时向上级政府请求援助。

  (二)物资和基本生活保障

  原则上,避灾安置场所根据可容纳人员数量贮藏一定数量的救灾物资;教育灾民本人携带一些干粮、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在灾害发生后10小时内将保障物资送到避灾安置场所。

  (三)医疗卫生保障

  医疗卫生单位是做好灾民的医药卫生和防疫防病工作的专业保障,要确保医务人员和药品及时到位,并做好灾区饮用水的检查和水源保护工作。

      四、基本情况

  西城街道辖区总面积74.97平方公里,下设16个社区,6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96846人,常住人口173267人,流动人口23579人。

      五、救灾指挥机构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西城街道的救灾职能,建立西城街道应急救灾指挥中心(设在西城街道党政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转移安置及生活救济组、巡逻组、抢险救灾组、查灾核灾组、监测组及善后事务处理组等工作机构。

  (一)指挥中心人员组成及其职责

  1.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史顺年    副组长:蒋玉新  

  成  员:王  鸣  史龙琴  尹黎平  缪  飞  周  超    

  2.工作职责

  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区政府有关救灾工作指示精神;

  ②调配人员力量,制定值班计划;

  ③统一指挥本区域救灾救济工作,下达各阶段救灾工作任务,督促救灾报表及时上报和处理各项应急情况;

  ④指挥协调下设各工作机构开展抗灾救灾工作,指导、督促各部门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⑤根据灾情发展及时向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救灾管理部门汇报灾情和救灾救济工作情况,适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与区防汛指挥部沟通情况,会商灾情;

  ⑥审核申报、筹集、拨付救灾款物,发布灾情信息。

  3.中心人员值班

  中心值班指挥由组长、副组长轮流担任,值班员由应急领导小组成员担任,其他值班人员由灾害信息员、通讯联络员等工作人员构成。

  (二)下辖各组人员构成及其职责

  1.综合协调组

  ①组成人员

  组长:殷  俊  副组长:周  玲

  成员:党政办工作人员、其他抽调人员

  ②工作职责

  配合指挥中心制定值班计划;安排救灾工作用具用品、抢险物资供应及救灾车辆调度;负责全街道灾情收集、上下联络、组织协调、有关材料及各类文电的起草和发送工作;编印救灾工作简报;搞好其他后勤服务等工作。

  2.转移安置及生活救济组

  ①组成人员

  组长:林燕(社会事业管理办公室分管领导)

  副组长:沈志秀(社会事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同志)

  成员:社会事业办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其他抽调人员

  ②工作职责

  负责需转移安置人员的转移安置工作;协同综合协调组搞好转移安置人员生活保障及灾区受灾人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3.巡逻组

  ①组成人员

  组长:蒋玉新  副组长:史龙琴

  成员:综治办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其他抽调人员

  ②工作职责

  负责灾害隐患点的监测、灾害发生前后安全巡查等工作。

  4. 抢险救灾组

  ①组成人员

  组长:许志明  副组长:成晓辉

  成员:武装部工作人员、民兵小分队、专业抢险队、其他抽调人员

  ②工作职责

  负责应急救灾抢险工作;负责灾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抢修恢复工作等。

  5.查灾核灾组

  ①组成人员

  组长:尹韧  副组长:邹洪平

  成员:社会事业办、财审办、建设办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及其他抽调人员

  ②工作职责

  应急预案启动后,严格执行《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全面掌握受灾区域的灾情数据(包括:人员紧急转移安置、受灾、成灾及其伤亡情况,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减产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等数据),认真做好灾情的统计、汇总、评估与上报工作;负责灾害的预警预报、掌握救灾工作进展情况;科学建立自然灾害灾情统计资料档案。

  6.监测组

  ①组成人员

  组长:蒋玉新  副组长:石永刚

  成员: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其他抽调人员

  ②工作职责

  负责灾后环境、卫生监测等工作。

  7.善后事务处理组

  ①组成人员

  组长:林  燕  副组长:沈志秀

  成员:社会事业办工作人员、其他抽调工作人员

  ②工作职责

  依据《殡葬管理条例》及国家、省、市、区相关政策、法规,对因灾死亡遗体按规定程序进行科学处理;做好因灾死亡人员家属安抚工作。

  六、信息预警

  (一)地质灾害点预警发出后,域内涉险人员按方案转移。

  (二)河流水位分别超过红色警戒线时发布撤离转移信号,域内涉险人员按方案转移。

  七、人员转移

  灾害预警发出后,注意做好受灾人员转移工作,特别做好以下重点人员的转移:残疾家庭,家中无劳动力的老年人,另有幼儿园、小学、(全日制)中学等。

  八、转移路线

  当预警信号发出后,涉险人员即按指定的路线转移。

  (一)需转移安置到避灾安置场所的,由社区集中派车送达。

  (二)需转移安置到社区避灾安置场所的,沿主要道路自行转移。

  (三)分散到居民或朋友家中投亲靠友安置的,自行前往。

  九、避灾安置场所

  (一)本辖区有4个集中安置场所,金坛区第四中学初中部避灾安置场所可安置6000余人,华罗庚中学高中部避灾安置场所可安置6000余人,青年广场避灾安置场所可安置3000余人,城南体育馆外场地避灾安置场所可安置20000余人。

  (二)物资保障。按本预案第三大项执行。

  十、灾后救助

  (一)调查了解灾情。社区工作人员随时和院落灾情信息员保持联系,协同查灾核灾组及时填报《因灾倒房花名册》。如有因灾死亡、伤病人员,填报《因灾伤亡人员花名册》。

  (二)及时发放救灾款物。在政务公开栏内,公布发放到各社区的救灾款物数额,接受社会监督。

  (三)如需倒房重建,应组织工作组,落实责任制,帮助开展重建工作。

  十一、信息传递

  (一)行政命令传递

  区→街道→村、社 区(自上而下)

  通过行政命令下达转移安置指令时,一般情况下通过电话、广播、电视、短信等方式进行传递。

  (二)临灾转移安置和灾情信息传递及组织指挥

  村、社区      街道,双方互动,转移安置、灾情总的情况由街道上报到区政府。

  十二、需要落实的几项具体工作

  (一)工作手段

  突发性灾害发生后,从灾害原发地向波及的涉险区域发布信息时,受到时间、手段的限制,应采取一些使用起来方便、快捷,传播起来范围较广、容易识别的信号。特别是社区,应落实专人。灾害发生后,如交通通讯中断,应各自为战,确保安全,同时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把信息报告到上级政府。街道应根据社区的报告,加强领导、指挥、支援。

  (二)事前告知

  需要转移安置人员,应事前告知,使用“明白卡”等办法,让这些人员知道到哪里避灾安置。落实责任制,1个村干部分片包干1个村或几个村。社区同时落实责任制,1个社区干部负责若干需转移安置人员,联系方式在“明白卡”中表明。

  (三)预案演练

  充分利用南洲社区、西城社区创建国家级防灾救灾示范社区的平台优势,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演练,使所有人员熟悉预案,知晓避灾安置路线、场所及保障须知等。对预案不妥之处,及时进行修改。

  (四)减灾宣传

  街道、社区、村居避灾安置场所制订规章制度,张挂上墙。采取多种形式,如汛前学校减灾教育、放置减灾救灾图表、书籍等,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

   

   

   

                   中共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街道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街道办事处

                      2016年8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