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政府部门 > 水利局 > 业务工作 > 内容
 
信息名称 关于上报《二〇一六年度防汛防旱工作总结》的报告
索引号 014139070/2016-00088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体裁分类 报告 组配分类 其他 水利局 业务工作
文件编号 坛防指字〔2016〕80号 发布机构 水利局
生成日期 2016-12-23 公开日期 2016-12-28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关于上报《二〇一六年度防汛防旱工作总结》的报告
 
关于上报《二〇一六年度防汛防旱工作总结》的报告
坛防指字〔2016〕80号

  今年汛期,我区遭遇持续强降雨袭击,河湖水位尤其丹金溧漕河、长荡湖长时间超历史最高水位运行。在上级防汛防旱指挥部统一部署下,在金坛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和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防汛防旱工作全面胜利。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洪涝灾害基本情况

  (一)雨情

  我区于6月18日入梅,7月20日出梅,梅雨期33天,梅雨量603.5毫米,较常年偏多126.8%。5~9月份总降雨量为1282.5毫米,比历年同期多91.64%。入梅后,我区连续遭遇三次强降雨过程(6月22日、27~28日、7月1日~8日),尤其7月1日凌晨3:30~7月8日8时,金坛站累计降雨量326毫米,王母观站累计降雨量363.5毫米。整个梅雨期,我区平均雨量达617.1毫米,为历史同期雨量第二大值。

  (二)水情

  受强降雨影响,我区河、湖、库水位上涨速度快、涨幅大。丹金溧漕河金坛站水位7月3日8:40开始超历史最高水位(2015年6.54米),5日9:30达最高水位6.65米(超警戒水位1.65米),超历史水位维持近60小时。长荡湖王母观站7月2日16:10开始超历史最高水位(1991年6.12米),5日11:10达最高水位6.55米(超警戒水位1.95米),超历史水位维持70小时。

  (三)工情

  山区:全区在册25座中小型水库严格按照水情调度规程控制水库水位,入梅后根据气象预报及水库水位,适时预先降低水库和塘坝水位,同时加强巡查和值守,确保水库塘坝安全运行。

  圩区:全区出现30余处险情,大多集中在圩区和湖区,其中指前镇受灾最严重,多数圩堤漫堤,4处出现漫决险情,指前集镇和10多个自然村受淹,儒林镇柚山北圩、洪湖圩出现塌方险情,其它镇、街道总体情况平稳。

  城区:积极争取省和常州市防指支援,充分发挥丹金船闸与丹金闸枢纽调控功能,充分发挥石桥枢纽排涝功能,主城区除丹金漕河两岸低洼地段积水外,其它地区基本没有内涝。

  (四)灾情

  据统计,受灾范围涉及全区6镇、3街道,共89个行政村、25个社区居委会,受灾人口50267人,住宅受淹14502户,损坏房屋4897间,倒塌房屋135间;农作物受涝面积35.35万亩,受灾面积25.19万亩,成灾面积15.07万亩,绝收面积5.37万亩,苗木损失4.53万亩,水产养殖损失11.03万亩1.75万吨,农业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超8.84亿元;受淹企业244个,受淹仓库233个,停产工矿企业187个,公路中断106条次397小时(241省道中断189小时),供电中断129条次12196小时,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约9.03亿元;损毁堤防193处长度20.61公里,损坏水闸16座、损坏灌溉设施356座、损坏机电泵站30座,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6415亿元,累计直接经济损失约18.97亿元。

  (五)成灾原因分析

  此次河湖长时间超历史最高水位,主要原因一是上游客水压境,句容、丹徒洪水经通济河下泄我区,加之沿线向主河道排涝,造成河道水位快速上涨。二是下游洪水顶托,因太湖流域普降暴雨,太湖水位涨至历史第二高,滆湖水位超历史最高值,导致长荡湖洪水无法东排,同时溧阳市开启城市防洪大包围,导致丹金溧漕河洪水无法下泄并倒排长荡湖,进一步抬高我区河湖水位。

  二、防汛抢险措施

  (一)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防御超历史洪水各项准备

  去年近50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后,我区针对防汛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投入8200万元启动水毁修复工程,重点实施圩堤达标、圩口闸和排涝站改造等,有效提升了圩区防洪排涝能力。今年初,我区充分认识防汛形势严峻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逢会必强调,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并严阵以待。区防指超前部署,大力开展汛前检查、河湖清淤清障、险工隐患处置和防汛演练,落实防汛行政、技术负责人,出台防汛物资使用、人员调度和抢险预案,确保整个防汛工作万无一失。

  (二)加强领导,把抗洪抢险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把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区委、区政府先后4次召开防汛抢险紧急会议,区财政紧急拨付防汛抢险和灾民安置专项资金1100万元,区防指先后启动防汛Ⅲ、Ⅱ、Ⅰ级应急响应,7月3日8时宣布全区进入紧急防汛期。常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带队进驻我区指导抢险,区四套班子领导分赴联系挂钩镇(区)靠前指挥,各镇、街道和区防指成员单位全部到岗到位,气象和水文部门24小时监测。印发《关于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通知》、《关于严肃防汛抢险工作纪律的通知》等文件,严肃抗洪抢险工作纪律。

  (三)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各类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

  在城区,下坵河枢纽、石桥枢纽各4台机组全面开机预降水位,丹金漕河良常大桥段利用钢管桩坝进行封堵,降低上游来水对主城区冲击,并利用下塘河及石桥枢纽对主城区丹金漕河进行适当分流。强降雨来临前,除白石里水库外水库塘坝开闸预排,将水位降低至汛限水位以下0.5~1.0米,其中白石里水库根据防指要求预降2米,并保持水库水位控制在55米以下。在圩区,沿河圩口闸按照调度规程全部关闸,133个排涝站全部开机排涝,累计抢排涝水4730余万方。

  (四)团结抗洪,与洪水进行艰苦卓绝的顽强奋战

  面对丹金溧漕河、长荡湖水位“双超历史”严峻形势,全区上下众志成城、积极投入抗洪斗争。按照“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要求,第一时间转移受灾群众12467人,及时调拨救灾物资。武警水电五支队、解放军第一集团军电子对抗旅紧急出动,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任务。据统计,全区投入防汛抢险经费5000余万元,出动抢险人员3.2万余人次,使用编织袋57.04万只,麻袋2.6万只,编织布12.59万平方米,木材3.13万立方米,砂石料30.81万立方米,钢材112吨,汽柴油24.95吨,抢险运输设备1658班次,机械设备596台班。

  (五)凝心聚力,迅速组织开展灾后复产自救

  我区先后召开2次灾后复产自救工作会议,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灾情统计和分析,详细部署农业复产、水利修复、道路及公交线路恢复、受淹房屋安全检查、卫生消杀防疫、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工业企业保险理赔等工作。安排下拨农林牧渔业救灾资金455万元,调运、发放种子30余万斤,补种水稻4.1万亩,组织调剂鱼苗3000余万尾,青虾苗5亿尾、幼蟹1000余万只;设施农业保险已经赔付102.27万元,畜禽养殖已赔付640万元,水稻理赔总额达1200万元以上;防汛基础设施调查基本结束,并编制了初步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圩区加固和涵闸、泵站改造及河道整治等工作。

  三、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工作

  为确保安全度汛,我区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汛前做好充分准备,汛期按照防汛预案沉着应对,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坚持防汛与抢险并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早动手、早安排、早部署,积极做好防汛工作。

  (一)认真开展汛前、汛后水利工程安全检查

  1月25日、10月11日分别下发《关于开展全区水利工程汛期大检查的通知》、《关于开展水利工程汛后检查的通知》的文件。在各镇、街道、水库自查基础上,区水利局对重点区域进行检查,发现险工隐患并及时除险加固。

  (二)认真落实各项防汛工作责任制

  按照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求,8座100万方以上水库、17座10万方以上在册水库、49个千亩以上圩(其中万亩以上11个)防汛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全部落实到位,并在《今日金坛》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防办将防守责任人名单汇编成册,发至各有关单位,并将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责任段基本情况、可能以生的险情及应急措施等,以“一封信”形式进行告知,同时印发防指成员单位职责,进一步明确防汛工作责任制。

  (三)做好各类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应急管理预案针对性,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区防办及时组织对城区防洪应急预案、抗旱预案、水库防洪应急预案作进一步修订完善,对在建工程要求施工单位落实施工导流方案和抢险应急预案,采取切实可行安全度汛措施。

  (四)积极做好防汛防旱设备维修保养督查工作

  督促区抗排队做好全区抗排设备维修保养和试运转,确保关键时刻能拉得出,打得响。要求各镇、街道加强对辖区内排涝泵站管理,确保排涝设施正常运行;督促各地对1.0立方米/秒以上排涝站落实专人管护,全面落实长效管护措施。

  (五)落实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并积极组织演练

  根据《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规定,区防指结合各镇防汛任务下达物资储备计划,镇、街道储备草包1.47万只,编织袋22.851万只,麻袋1.145万只,木材7.31立方米,毛竹4060根,树棍7100枝,铁丝2608公斤,元钉750公斤,柴油7.6吨,土工布0.31万平方米。区级防汛物资仓库储备麻袋11.425万只,编织袋11.74万只,草包1.579万只,篷布11张,土工布0.24万平方米,钢管684根。各镇、街道办落实抢险队伍137个,抢险人数3731人,其中茅东水库51人,新浮水库38人,海底水库25人。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堤防、圩口闸等防洪工程还存在较多不足

  一是千亩以上圩堤尚有较多地段存在断面不足、外河内塘和缺乏护堤地、穿堤建筑物老旧损坏问题;二是已加固圩堤部分存在外河内塘、堤坡建筑物未清理到位,部分堤段顶面与地面高差较大,出现大面积渗水、塌坡等险情;三是部分河道堤防因航行、土质原因,冲刷严重,基底被掏空,导致堤防外坡坍塌,还有部分骨干河道圩堤没有实现封闭达标;四是千亩以下圩区堤防部分不达标,在今年洪灾中险情频发或遭遇漫堤;五是部分传统圩区缺乏圩堤或不全,导致该地区村庄、农田受淹严重;六是部分已建项目标准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如指前镇陆家闸、清水渎闸闸门顶高程低于今年最高水位,不得不在闸门顶采取加高措施。

  (二)排涝设施不足,设备老化

  千亩以上圩区部分排涝动力不足,排涝站建设标准偏低,设备老化难修,大部分千亩以下圩区缺乏排涝设施。千亩以上圩区排涝站建设已分批列入我区小农水重点县、十三五规划项目,千亩以下圩区将和圩堤加固一道列入下一步防洪除涝项目建设。

  (三)防洪标准需进一步明确完善

  圩区防洪标准现采用10~20年一遇,随着流域性调度优化,防洪格局发生变化,由原洪水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入湖转而城市南部入湖、北部排江。区域内圩区、渔业养殖区、集镇工业区等区域汇水、排涝能力加大,经济发展改变传统“城市—农村”二维格局,汛期河道水位陡涨缓降成为常态,经过连续两年特大洪水侵袭,防洪排涝设施高水位运行,区域防洪标准需复核确定。

  (四)丘陵山区防汛防旱抗灾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我区在册小型水库虽已除险加固,但还存在局部渗漏、溢洪河不配套等问题,白石里水库大坝经安全鉴定为三类坝。山区塘坝特别是重点塘坝长期运行,普遍存在渗漏、防洪标准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另一方面,山区抗旱翻水设施、机电排灌设施部分老化失修、被盗缺损,部分渠系因长期不用或其他因素而损毁,抗旱能力薄弱。

  (五)基层防汛应急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基层防汛技术力量相对较弱,存在一线技术人员年龄老化,年轻技术骨干衔接不上现象。防汛物资镇级集中储备与管理能力不足。防汛抢险队伍建设特别是专业抢险队伍缺乏。重点水库、堤防、涵闸站运行状况视频监视系统建设滞后,未能建立起覆盖全区的高效可靠、先进实用的水雨情信息采集系统。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建设

  加大对重点防洪工程建设、险工隐患工程修复、病险水库、塘坝消险工程的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金坛段)工程,推进龙山水利枢纽工程、实施良常枢纽工程、大墩枢纽工程等城区防洪除涝节点工程建设,同时新建下塘河闸、金花闸、经九河闸,白龙荡中心河、薛庄河、金花河、经九河、东电胜河等河道整治。

  (二)加快实施灾后修复工程

  针对今年汛期暴露出的险情与问题,结合“十三五”防洪除涝、重点县项目,做好水毁修复、圩区达标建设及建筑物改造工程的灾后建设方案编制。今年水毁工程修复4000万元,修复加固千亩以上圩区26座,总长32.78公里,改造圩口闸3座,维修、改造排涝泵站9座;增设河道护岸1.17公里。解决圩堤高程不足、外河内塘、堤身单薄及病险涵闸等问题。

  (三)加快实施区域治理工程

  丹金溧漕河位于通胜地区南侧边缘,上承通胜地区句容、丹徒等地区来水,加上北部丹阳方向来水,金坛城区直接面临洪水威胁,因此实施丹金溧漕河区域治理工程,确保汛期洪水顺利下泄,提高金坛城区及周边防洪能力。

  (四)加强防汛防旱信息化建设

  建设防汛防旱防台监控、会商、遥测等信息化系统;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机制、抢险救灾应急机制、河湖长效管护机制、水管单位规范化管理机制。

  (五)提高全民防汛抗灾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汛抗灾意识,提高全民支持水利建设、参与水利建设、参与防汛抢险救灾活动等,形成全民水利的社会氛围。

  常州市金坛区防汛防旱指挥部

  2016年12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