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深刻领会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努力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保障全区粮食安全,为打造“十三五”现代粮食的升级版,开好头、起好步。
一、认清新形势,明确新任务
科学分析,正确研判,把握新形势,贯彻新要求,明确新任务。
(一)准确把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刻内涵。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中央基于当前国内外粮食形势,作出的提升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战略选择。主要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依靠科技进步,调节市场供给,促进粮食供需平衡。就我区情况来看,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态势,我们必须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金坛碗里装金坛粮。
(二)准确把握当前粮食收储困难的深层原因。
从国家层面来看,连续12年粮食增产使得粮食库存高企,同时因最低收购价逐年提高,拉大了国内外粮食价差,导致粮食进口量逐年加大,加剧了国内粮食供需矛盾。再加上粮食收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流通、加工、消费不协调,加重了粮食收储困难。受全国粮食产销格局影响,去年我区在粮食收储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难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举措加以解决。
(三)准确把握国家粮食收储政策的调整方向。
中央文件明确: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按照“突出重点、有保有放”原则,立足我国国情,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完善玉米收储制度。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实行“价补分开”,是粮食价格改革的方向,也是收储政策调整的方向。长期以来,粮食部门致力于抓收购、管储备,国有购销企业“收原粮、卖原粮”“吃政策饭”。随着国家收储政策调整,“价补分离”渐行渐近,必将影响国有粮食企业生存发展。粮食部门及购销企业,要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走出政策依赖,自我革新,寻求突破,创新发展。
(四)准确把握落实三大发展任务。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去库存是首要任务,关系农民种粮卖得出。要以销促购,积极拓展粮食产销合作渠道,支持粮食企业就地加工转化,创新销售模式,引导和创造消费。降成本是长期任务,要加强技术攻关应用,提高作业机械化、“四散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流通效率,实现降本增效。补短板是紧迫任务,要继续加强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
二、突出重点,大力实施“五大工程”
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建立高效、开放、可持续的金坛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全力实施“粮食收储”、“安全粮食”、“法治粮食”、“品牌粮食”、“人才兴粮”五大工程。
(一)做实“粮食收储”工程。
准确把握国家粮食收储政策调整方向,提升服务质量,统筹布局粮食收购网点,方便农民售粮。在继续发挥国有企业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收储业务。粮食收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应做到对农民的余粮应收尽收,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督促粮食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确保不出现“卖粮难”,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积极争取农业发展银行落实收购资金,着力抓好地方粮食储备和购销经营业务。认真分析粮食市场供求形势,不断积累市场运作经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抓好粮油主业经营,努力实现全社会粮食购销总量115万吨,国有企业购销总量30万吨,政策性粮食储备8万吨的目标。
(二)做足“安全粮食”工程。
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安全保障水平。一是确立2主5副(“2+5”)的粮食仓储库点布局,即2个标准化储备中心库(拟在指前工业园新建的洮湖粮食物流园和已建成的薛埠库,各5万吨仓容),5个收纳库(涑渎库、白塔库、唐王库、王甲库、西阳库)。重点建设洮湖粮食物流园,拟总投资1.2亿元,占地100亩,仓容5万吨,建高大平房仓、成品库、烘干房、大米加工车间及相关配套设施。通过优化布局,有效解决过去粮库小而散、装备差、作业效率不高等问题,既方便农民售粮,又减少重复投资,提高储粮效益。二是在前两轮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物流四散化水平和新技术的应用水平,逐步实现全区粮食流通向通道网络化、过程“四散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转变,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粮食品质和储存安全。三是立足已有的数字粮库基础,重点在远程监管系统、业务管理系统、自动化作业系统、智能仓储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集成上,加大投入和开发,建设“2主5副”的信息化网络,全面实行粮食行业管理的智能化。
(三)做好“法治粮食”工程。
一是制定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粮食”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治思维,确保流通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二是切实加强法规制度和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学习培训,切实提高执法队伍依法开展粮食流通监管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进一步规范程序,推动联合执法常态化,不断延伸拓展监管的范围,提高监管的力度,真正做到依法管粮。三是重点加强对建立粮食经营台账报表等统计制度的监督检查工作,为提高统计数据的全面真实性提供保障。四是认真开展粮食库存检查、粮食质量安全检查等专项监督检查,全年各项检查不低于35批次,抽检原粮、成品粮不少于400万公斤,确保地方储备粮安全和粮食市场稳定。五是要求各涉粮企业认真落实粮食卫生安全相关制度,切实健全完善诚信经营档案,加快粮油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从源头上确保粮油质量安全。
(四)做响“品牌粮食”工程。
大力推进“金坛软米”品牌建设。通过企业间合作,促进产业联动,发挥科技型、加工型企业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优势,开发生产“无公害的优质软米、绿色软米、有机软米”等多品种的金坛软米,形成低、中、高档多个消费层次,占有不同的消费人群和市场;通过品种开发,外联上挂,加强产学研联姻,积极与高等院所合作,引智引才,不断开发出“金坛软米”的新产品,保持“金坛软米”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通过技改投入,采用先进加工设备,完善加工包装工艺,配套加工运输车、输送带传导,形成不落地大米,整体提高金坛软米的产品质量,提升企业优质稻米生产能力;通过订单生产,继续加强与稻米专业合作社合作,加大为农服务,促进优质稻米规模化生产。继续深入推动粮油产业的集群转变,以江南春米业、江苏南顺、江南制粉为主推,突出大米、面粉、糯米粉上的品牌效应,不断提高我区粮食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五)做优“人才兴粮”工程。
人才队伍建设是兴粮之基、竞争之本和转型之要,加快粮食产业发展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兴粮”战略。一要加大实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针对现有的粮油检验、仓储保管、机械维修、安全管理和信息化等岗位人才紧缺的现状,计划再引进2名以上人才,并借鉴实行新老划断、岗位留人、薪金引人的成熟办法,留住人才。逐步打造一支富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粮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二是加强粮食质量监管专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粮食监督体系建设,落实人员,配备工具,保障经费。组织开展执法资格和执法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监管水平,确保区域内粮食市场有序、供应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