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是华罗庚诞辰106周年,也是华罗庚纪念馆新馆开馆10周年,特以此文纪念华罗庚先生。
位于丹金漕河之畔、愚池公园之内的华罗庚纪念馆如今已也已走过“馆生”中的前十年。回顾这十年,如果以人生相比,前十年是刚刚出生的婴童走向思想萌芽的少儿阶段,那么,华罗庚纪念馆的这十年是由开馆时的一腔热血逐渐摸索走向管理成熟的阶段。2004年,为进一步弘扬华老精神,激励后人,金坛区委区政府决定移址重建华罗庚纪念馆。经过两年的建设、布置,2006年11月12日,华罗庚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在十年里,华罗庚纪念馆以华罗庚无私奉献、爱国爱乡、无畏困难的精神为工作信念,秉持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工作目标,踏实、勤恳地为每一位观众服务。
一、 秉承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华罗庚精神
华罗庚不仅是一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期间,他悉心培养了陈景润、王元、万哲先、陆启铿、潘承洞等著名数学家。作为数学泰斗,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热情鼓励年轻人前进。他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深情表示:“一肩当作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
华罗庚纪念馆作为一座纪念华罗庚的场馆,理应弘扬华罗庚精神,继承华罗庚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教育理念,肩负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提高其思想品德及文化素养的重任。自建馆以来的十年里,华罗庚纪念馆已与六所学校合作进行馆校共建,利用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每年寒暑假,华罗庚纪念馆都会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喜好举办“趣味假日,快乐生活”系列活动,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以趣味数学、模型制作、听老故事等方式,培养未成年人热爱科学的精神。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服务,最大限度发挥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扎实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是华罗庚纪念馆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为金坛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基地,从2007年起,华罗庚纪念馆陆续举办了一系列小讲解员志愿活动,每年从小学、初中及高中招募一批小讲解员,在8月对他们开展地方文史知识及讲解技巧与礼仪培训。经过学习与培训,小学员们对家乡金坛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着装服饰、肢体语言、神态语气、精神面貌等讲解礼仪方面都接受了严格的要求,为今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博物馆小讲解员做好了准备。通过小讲解员志愿活动,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增强了自豪感,也增长了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精神,为共同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2015年,为纪念华罗庚诞辰105周年,华罗庚纪念馆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下与教育局、文联、洮湖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我与卓越同行”征文比赛,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及好评,共收到全市26所中、小学共计236篇征文,评选出优秀征文49篇。从一篇篇的征文中可以看出,这些听着华罗庚的故事长大的孩子们,正以华罗庚的特殊经历与取得的杰出成就激励着自己与卓越同行。这也鼓舞了华罗庚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立志将华罗庚精神永久传播下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与卓越同行,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则会更有希望。
二、承袭心系故土、爱国爱乡的华罗庚情怀
1950年初,当时已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聘为教授的华罗庚,听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后,放弃了优渥的研究、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并在回国途经香港时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动员留学生回国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信中慷慨激昂的话语,表达了他深切的爱国之情和赤子情怀。
华罗庚也曾说过:“香,香不过故乡茶;亲,亲不过故乡人”,寥寥数语,浓缩和蕴藏了他对家乡浓烈的挚爱和眷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三次回到母校金坛县中看望师生,勉励青年学生坚定信心,学好本领,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作为位于其家乡的纪念馆,应当秉承和发扬华罗庚爱国爱乡的精神,发挥宣教职能,为全市乃至全省爱国主义教育作出积极贡献。
2009年11月,华罗庚精神宣讲团走进江南大学,并成立理学院“华罗庚特称团支部”。2010年和2011年,民盟中央与江苏省侨联分别在华罗庚纪念馆举行了“民盟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揭牌仪式。华罗庚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观众5万余人,其中包含许多民盟成员和华人华侨。
2014年9月3日是中国第一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华罗庚纪念馆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悬挂宣传标语横幅,并在华罗庚纪念馆广场组织放映了爱国主义教育电影《黎明行动》。此后每逢抗日战争胜利日,纪念馆都会组织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抗战摄影展,循环放映《地道战》《地雷战》《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抗战电影。
2015年3月,金坛机关党工委组织全区200多位入党积极分子来到华罗庚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华罗庚纪念馆馆长华小莉以华罗庚的入党历程和心历路程为题材,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激昂的爱党爱国课。精彩的演讲以及馆内详实的史料和文物再现了华老的一生——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立志事业、献身祖国,全体入党积极分子无不为华老的精神所折服,立志向华老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决心。
华罗庚纪念馆围绕宣扬华老事迹、传承华老精神主题、深入发掘内涵,采取多种形式,使纪念馆成为各界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三、 遵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华罗庚工作方式
华罗庚是我国近现代最早把数学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5年开始,他将工作重点投入应用数学,结合中国国情将数学知识用于经济建设中,创造出了“优选法”和“统筹法”,并推广到工农业生产实践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壮大离不开像华罗庚这样的科学应用、创新实践方式。华罗庚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对华罗庚的生平、专业学术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及时运用到平日的讲解与展陈布置实践之中,这与华罗庚推行“双法”异曲同工。
四、 广泛征集和深入研究反映华罗庚生平历程的藏品
十年里,华罗庚纪念馆在原有的藏品基础上,积极向社会各界征集新的藏品,不断充实展陈。如征集到的“金坛古城图”刻纸作品,以金坛独特的刻纸手法复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金坛城原貌,帮助观众理解华罗庚当时的生活环境,感受他在此般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自学成才的顽强精神和意志。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实物藏品,还征集到了一些相关影像资料,工作人员将其整理归档形成便于保存的电子版,并将部分资料录入到展厅内的LED互动屏中,供观众在参观之余查阅,进一步了解华罗庚的形象和生平历程。
2015年6月,华老家属向华罗庚纪念馆捐出又一批华罗庚遗物。之后,依托新征集到的华老遗物,华罗庚纪念馆决定对展厅、展览推陈出新,召开布展设计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参加讨论,确定了展厅新的布展方向和形式。2016年1月,焕然一新的展厅与观众见面,参观人数与往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
五、回顾与展望
华罗庚纪念馆十年来以华罗庚精神为工作指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下功夫;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强化服务功能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服务,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服务。下一个十年,华罗庚纪念馆将走向一个值得期待的崭新阶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