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金坛区“十三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8月25日
常州市金坛区“十三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省、市知识产权战略及《金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金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主动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1.十二五期间,我区深入贯彻实施十二五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狠抓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知识产权管理服务、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等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政策文件逐步完善。制订印发了《金坛市“十二五”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金坛市专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开展专利质押融资的管理办法》、《金坛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市工作方案》。依托行业商会、协会平台分行业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在光伏、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这四大产业率先出台行业知识产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政府镇区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创建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了江苏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市建设并于2015年通过验收。开展了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创建江苏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企业40家,通过绩效评估8家,评选为优秀企业5家。新增常州市知识产权创新企业4家。
——宣传培训深入推进。区科技局、知识产权局联合科协、教育局,每年举办“中小学科学节”;针对社会大众,利用4.26等节庆日开展知识产权进园区、进社区、进企业活动;针对重点企业,推行知识产权顾问制度,开展点对点的专业培训;针对企事业行政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组织专题讲座。
——创造能力显著增强。全区累计完成专利申请1573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621件;完成专利授权348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6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从期初的2.03提高到期末的7.22;完成PCT申请40件;累计有95件发明专利被确定为省高价值专利。成功认定中国驰名商标6只、江苏省著名商标49只、常州市知名商标75只,中国名牌1个、江苏省名牌24个、常州市名牌54个。著作权登记24项。
——专利运用不断深化。区人行、金融办、科技局、知识产权局联合发文开展专利质押融资工作,组织企业与银行就专利质押融资进行对接,多家企业成功开展专利质押融资。苏科贷项目在开发区运行成功。十二五期间共有5家企业获得了省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扶持。
——保护能力不断加强。成立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邀请专家进行培训,并配合常州市局开展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调处工作。每年派人参加专利行政执法培训,配合省局、常州市局开展假冒专利查处,累计立案50件,协助处理专利侵权案件79件。开展省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创建,共有2个街区顺利通过终期考核验收。
二、指导思想
2.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聚焦产业、服务企业,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不断增强全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区,为金坛更加融入苏南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三、目标内涵
3.到2020年,全区知识产权创造活跃、运用高效、保护有力、管理科学、服务优质、人才集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知识产权事业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显著提高。知识产权拥有量进一步提高,结构明显优化,在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形成一批核心专利、知名品牌和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形成一批拥有国外专利布局和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知识产权运用效果显著增强。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明显增加,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加快显现。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知识产权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
——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显著改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基本完善,司法保护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行政执法效能和市场监管水平明显提升。反复侵权、群体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受到有效遏制,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区域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科技计划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普遍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知识产权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构建金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规模壮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市场需要。全民知识产权意识显著增强,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四、主要指标
4.到2020年,全区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15000件,发明专利占总申请量的比例超过35%,职务申请占总申请量的比例超过70%,国际专利申请稳步增长;全区累计专利授权量超过40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50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累计培育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合格企业25家、常州市知识产权创新企业15家;国内商标注册年均申请量达到250件以上,国际商标注册稳步增长,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只,江苏省著名商标10只以上,常州市知名商标30只以上;参与承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5项以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动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其他领域知识产权创造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五、重点任务
(一)突出管理效能,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5.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围绕金坛创新型城市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探索符合金坛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宏观管理职能。发挥好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的作用,推动部门间工作的协调联动,集成工作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充实、稳定知识产权专职行政管理人员,机构、编制和工作职责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服务需要。尤其要加快构建乡镇(街道)、科技园区、开发区、科技创业孵化器等基层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将机构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提高行政指导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6.全力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区)。继续建设江苏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市。对照《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示范县(区)评定管理办法》(国知发管字〔2012〕133号)的通知要求,以考核指标体系为参照,制定工作方案,加大知识产权投入、创新知识产权管理、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探索开展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工作。
7.加强各类开发园区知识产权管理。引导开发区制定园区知识产权发展战略,鼓励开发区在建成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基础上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金坛金城科技产业园、金坛华罗庚科技产业园建设省级经开区、省级高新区的建设体系。推广园区知识产权托管工程,全面提升各类园区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8.建立重大经济和创新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制定办法对重大科技经济支持的项目和人才引进项目进行立项评议,建立重大项目知识产权跟踪管理机制,对涉外知识产权活动进行知识产权评议,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二)突出自主创新,全面实现知识产权创造量质同步提升
9.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更大力度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鼓励企业依法完善职务发明奖励和报酬制度,采取知识产权入股、股权期权奖励、岗位分红、利润提成等方式,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推行企业知识产权顾问制,支持企业加强专利信息利用,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程师全程参与创新活动的机制,促进高质量专利产出。支持企业加强商标注册,著作权、植物新品种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实施知识产权“清零”计划,推进“一企一标”、高新技术企业及规上企业年发明专利申请或专利授权全覆盖工程。实施“三自主”创新工程,鼓励企业设立自主研发机构、申报自主知识产权、创立自主品牌。
10.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重点围绕金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术创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创造一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状态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组建1—2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加强对企业和专利代理机构的宣传培训,提高专利挖掘和撰写的能力和水平。实施高知名度商标和核心版权培育计划。遵循“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的基本理念,适时调整知识产权创造相关引导政策和考核指标,提高PCT专利、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核心知识产权的比重,形成推动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的鲜明导向。
11.努力提高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加大发明专利授权奖励力度,对年授权发明专利达10件上、拥有发明专利30件以上企业分类进行奖励。结合金坛产业需求,与高校、研究院所建立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引进高价值发明专利实施产业化。鼓励企业通过创造、引进等方式提高发明专利拥有量。结合金坛重大项目建设,鼓励集团企业研发中心落户金坛,让更多优势发明专利技术支撑企业发展。确保2020年金坛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力争达30件。
(三)突出战略运用,全面增强区域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
12.强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建设。以高新技术企业、重大科技经济项目承担企业、上市企业、外向型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简称“贯标”),引导企业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动企业自觉将知识产权管理要求融入研发、生产、销售等经营全过程中。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集中管理、委托管理服务,加快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建立“贯标”企业库,每年创建企业10家左右,通过省级绩效评估5家左右,力争通过国家标准认证2家左右。支持通过“贯标”认证企业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运用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
13.拓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继续实施《关于开展专利质押融资的管理办法》,大力开展“苏科贷”项目,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知识产权产业化,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规模,实现“知本”向“资本”的转变。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发展,开展知识产权收储、开发、组合、投资等服务,盘活知识产权资本。认真落实《关于常州市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常知发〔2015〕49号、常财工贸〔2015〕137号),探索开展专利保险工作。支持企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共同运用知识产权成果,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
14.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根据国家、省发布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指南及统计监测分析报告,加强分类指导,以创建省级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专利集群管理示范区、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省级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县(市、区)等为抓手,集聚知识产权资源,提高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度。以3D打印、光伏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确立产业专利布局,引导专利创造和集聚,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培育商标密集型产业,着力培育长荡湖、茅山竹海等区域公共特色经济品牌,鼓励相关行业协会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促进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融合发展。依托自身特色文化资源,建设金坛刻纸版权产业基地。设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专项资金,建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培育库,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四)突出执法维权,全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优化行政执法资源配置。引进培养专业专职的专利行政执法人员,提高执法能力。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开展省、市、区联动、跨区域跨部门联动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形成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合力优势。完善重大案件会商通报制度、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案件移送制度。建立专利违法行为公示制度,加强执法办案责任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充分发挥“12330”维权援助和举报投诉热线的作用,充分调动“金坛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能动作用,积极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三方机构参与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提供专业支撑。
16.实施知识产权护航工程。建立常态化执法和主动查处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深入开展“双打”、“专利护航”、“剑网行动”等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恶劣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从重处罚,坚持依法办案,公正严明。规范电子商务领域和展会专利保护,支持企业办理知识产权海关备案。建立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推进行业商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建设,开展企业、产业知识产权预警分析,规避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及国际知识产权争端。深入实施省、市“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创建活动,推行“正版正货”商品标贴管理,努力建成一批“正版正货”示范企业。
(五)突出基础支撑,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17.强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支撑。贯彻实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着力打造以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干部、企业家、知识产权工程师、知识产权服务人员、知识产权司法人员为主体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加强对骨干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开展知识产权总裁培训;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主管和技术负责人开展知识产权总监培训;加强对广大技术管理和研发人员开展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加强对乡镇(街道)科技助理和各类科技园区、孵化器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提高基层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能力。大力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执法、服务专业人员在职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
18.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加快集聚服务机构,扩大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质量与水平。支持知识产权代理、咨询、评估、法律等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引进省内外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到金坛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本区现有服务机构增强品牌意识,拓展业务范围、提升业务能力,开展特色化、高端化服务。建立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对接机制,在知识产权优势园区建立知识产权帮扶工作站,指导和帮助企业开展专利的挖掘、申请、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围绕我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高质量、专业化的专利信息资源库,统筹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实现共享利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19.深化与省、市知识产权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全区知识产权工作的统筹部署和协同推进。强化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职能,进一步完善部门沟通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更好地凝聚各部门的智慧与力量,合力推动全区知识产权工作深入开展。设立区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工作制度。各镇区党委、政府要把知识产权工作摆上突出位置,认真研究问题,制定落实措施,完善工作机制,保证规划任务的完成。
(二)确保经费投入
20.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修订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调整优化知识产权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建立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激励政策体系,在促进知识产权实施运用、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类金融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确保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占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平均比例不低于0.05%。各类园区也要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强化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支持。
(三)完善绩效考核
21.把知识产权发展规划指标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示范县(区)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全区相应考核评价体系,分解到各区镇、各部门。加强推进和完成情况的督查、考评。各区镇和区各相关部门要制订年度推进计划,做好建设工作动态报告和年度总结,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四)营造良好氛围
22.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把知识产权宣传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普法教育工作以及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知识产权教育作为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的重要课程。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专利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活动,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园区、进院所、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的“六进”活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报道重大知识产权事件和典型知识产权案例,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的社会氛围,弘扬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为实施知识产权发展规划营造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