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政府部门 > 农业农村局 > 业务工作 > 内容
 
信息名称 2015年农林工作总结
索引号 014139062/2016-00005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农业农村局 业务工作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农林局
生成日期 2015-12-03 公开日期 2016-05-2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2015年农林工作总结
 
2015年农林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全区农林系统紧紧围绕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大力开展“找标杆自加压力,学先进争先进位”教育实践活动,高点定位,创新举措,加快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增强“一种意识”,强化“两个支撑”,凸显“四个抓手”,力推“四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致力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全力打好“十二五”收官之战。

  增强“一种意识”,即增强规划引领意识。

  精心编制总体规划。按照与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相一致、与全区总体规划相匹配、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与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的要求,基本完成新一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2015-2020年)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年底前高质量、高标准通过评审。

  同步跟进专项规划。永久性蔬菜基地、畜牧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等一批专项规划修编完成,付诸实施。加快完善万亩茶叶产业园区建设、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规划,着力引导全区农业向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强化“两个支撑”,即强化装备和科技支撑。

  进一步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总面积3.6万亩的3个国家级土地治理项目和1个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加快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项目和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同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量质并举。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新增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约0.6万亩,打造了一批“高端农业”、“智能农业”、“感知农业”新亮点。快速农业机械化水平。新推广农机具743台(套),首次引进农用植保飞机、“六位一体”小麦条播机,全区水稻机插率达80%,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提升3个百分点。

  进一步提升科技强农兴农水平。扎实推进粮油、水产、畜牧、园艺、农机五项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新培育科技示范户2170户,实现了产业全覆盖,镇村全覆盖,全区农业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按照“政策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业培育培训试点,新增实训基地15个,农村电子商务首次开班,让更多的农民“扛得起锄头、拿得起鼠标”。常州圣贝特蜂产品有限公司和江苏海之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省级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水肥一体化、植保绿色防控、稻麦全程机械施肥等新技术试验示范,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凸显“四个抓手”,即狠抓森林城市创建、产业园区建设、质量品牌建设和农业安全生产。

  狠抓森林城市创建。组织对全区2014—2015年间计划新增各类绿化面积进行了摸底排查,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区政府出台的专项实施意见,牵头制定创森工作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责任分工,增强工作合力。精心组织高强度、高频率的督查,印发创森简报10期,及时向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各单位通报创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使创森工程上升为全区的重点工作。年内全区已完成绿化造林面积7909亩,占总任务量的83%。我局组织实施的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和低产林改造、农田林网建设、中幼龄林抚育工程分别完成了工作量的240%、90%、100%,25个省级绿化示范创建村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

  狠抓产业园区提升。全力开展招商选资。积极引导玉玲花生态农业园、工厂化珍稀牛肝菌生产、河蟹专业市场建设等一批在谈项目向不同类型的园区集聚,丰富园区建设内容,搭建专业服务平台,提升园区发展内涵。全力加快项目推进。壹号农场数字化养生农场和白鹭园建设项目已超额年度目标任务,京东休闲茶场、中以合作、华大基因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基本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新认定常州市级园区2个,总量达16个。全力拓展园区功能。主动出谋划策,部门协同推进上阮赏花季、2015长荡湖籽虾节、第二届水果采摘节、首届市民水果品鉴会和第五届长荡湖湖鲜美食节,以“春赏花、夏采果、秋品蟹、冬养生”为主题的长荡湖、上阮等园区精品农游逐步“显山露水”,加快了园区 “接二连三”发展步伐。

  狠抓质量品牌建设。培育品牌建设主体。通过省级监测农业龙头企业7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京东农业成为首个上市农企。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现代农业品牌建设主体。创新品牌管理举措。全面贯彻落实《金坛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意见》,组建跨部门专门工作班子,研究出台了长荡湖大闸蟹区域性公用品牌使用实施方案(试行)和金坛雀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加快全区农产品知名品牌规范使用、合理开发。强化品牌宣传推介。组织40多家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福州)农产品交易会、第十三届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暨常州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中国名蟹(北京)会展、2015江苏国际水产品暨休闲渔业展销会(南京)等农展、农交、农洽会,进一步提升了全区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提升品牌创建意识。在2015年全国河蟹大赛上,选送的4只品牌河蟹全部荣获金奖,其中1只还获得了“最佳口感奖”。“鑫品”牌金坛雀舌茶以绿茶类第一名的佳绩问鼎百年世博中国名茶评比“金骆驼奖”,4只茶样在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在2015年江苏省神园杯水果评比中再获“特等奖”一项。

  狠抓农业安全生产。按照“全员、全域、全程、全民”理念,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定一考核”监管模式,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抽检合格率达100%。科普宣传全覆盖、防控措施全落实、监督检查全到位,应免密度达100%,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不发生,不流行”。生猪屠宰监管无缝衔接,推进了“放心肉”工程实施。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强化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去冬今春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和渔政“打非治违”、农机“黑机非驾”和兽用饲料“查禁打非”等专项行动,切实加大林政执法力度,有力保障了全区农业生产。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强化动植物检验检疫,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全力确保农业生态安全。

  力推“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即进一步放大优质粮油、高效渔业、规模畜禽、现代园艺产业发展优势。

  粮油生产上,持续深入推进粮油高产增效创建。共建成4个小麦、1个油菜、11个水稻万亩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整建制推进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着力巩固提升“亩产吨粮县”创建成果。加快提升高产高效新技术普及率。2014秋播全区小麦机械条播技术应用面积达6万亩,应用规模和占比均位居苏南第一。全区小麦单产实现“十二连丰”,达 362.1公斤,较上年增1.94公斤。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点由上年的35个增加到38个,采用微喷灌技术的育秧点数量由去年的17家上升到22家。及时科学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面对6、7月份连续两次特大洪灾和秋收秋种连续阴雨的不利气候因素影响,局领导领导带队,全员发动,强化蹲点挂钩联系,全面发动群众抗灾自救和抢收抢种抢管,力保大灾之年粮食稳产,全区水稻单产有望比上年略增。

  渔业生产上,物质装备水平有新提升。改造标准化池塘面积5000余亩,推广渔业新装备200余台(套),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0%以上。水产良种繁育有新突破。规模化人工繁育沙塘鳢苗取得成功,年繁育能力达300万尾,为全区蟹虾鱼混养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奠定了苗种基础。产业化经营有新发展。长荡湖河蟹产加销合作协议签署,标志着全区河蟹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产销链条中没有加工环节的历史。新培植10家年产值超100万元的家庭渔场和10家年销售额超300万元的产销大户、农业电商,辐射带动了全区河蟹养殖和销售。南美白对虾和鲥鱼规模化养殖取得成功,指前镇清水渎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畜牧生产上,加快推进畜禽生产提档升级,推广自动化喂料机械60多套,改造提升畜禽棚舍12万平方米,提升畜禽规模化养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创新推广“畜禽产地检疫移动式电子出证系统”,成功解决了畜禽产地检疫现场施检与电子化出证之间的矛盾,使畜禽产地检疫工作“便民、高效、安全”。加快推进畜禽屠宰环节清理整顿,完善监管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加快推进年产2万吨雪山鸡屠宰及深加工和年屠宰2000万羽肉鸡及深加工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年前投产,有效拉长畜禽产业链,增强畜禽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园艺生产上,积极引导全市园艺业产品调优结构,推进园艺产业品种更新、差异竞争、效益提升,猕猴桃种植、银耳工厂化生产填补产业发展空白。深入开展蔬菜、水果、茶叶、蚕桑安全生产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快提升全市园艺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建成1个省级园艺标准园和4个常州市园艺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加快推进万亩现代茶叶产业园区、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高效设施园艺新亮点,推进园艺产业集群发展,加速园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全区农林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一些矛盾。一是农产品价格接近“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的不断攀升的双重挤压持续凸显,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果蔬保鲜等产后环节农机装备不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叠加,山水资源保护和旅游度假开发矛盾突出,农业生态保护责任重大;四是农产品品牌多、乱、杂、弱、小、散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不快;五是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