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经信部门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工作新常态,牢牢把握“加快发展”主基调,全力打好“项目引进和项目建设”二大硬仗,坚定不移培育现代支柱产业,坚定不移推进总量扩张和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加快“两化融合”,坚定不移提升保障水平,持续打造金坛工业经济升级版。
2015年主要预期目标: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长30%,突破800亿元,为2016年突破1000亿元创造条件;工业实际投入增长50%,突破150亿元;单位GDP综合能耗完成省及常州市下达指标。
围绕上述目标,集中精力在“四个主攻”上下功夫:
(一)主攻项目投入促增长。一是抓住项目引进牛鼻子。力争在汽车产业重大项目对接上取得新突破,通过项目的落地投产,拉长做粗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经信部门力争完成招商项目有效信息数10条以上,亿元以上项目引进1-2个。二是紧扣项目建设不放松。全市确定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90个,总投资548亿元。按照“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领导挂钩责任机制,抓住关键节点,倒逼建设进度, 全年力争完成工业实际投入160亿元。三是引导技改投入增后劲。围绕“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的实施,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有效投入,加快“机器换人”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全市工业企业提质升级,确保全年新增重点技改项目数保持2位数增长。
(二)主攻产业集聚扩总量。一是瞄准新兴产业求突破。重点服务汽车整车企业,加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建设。围绕众泰汽车项目,全方位跟踪服务,吸引国内外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大型企业来我市投资项目;鼓励现有企业开发汽车零部件产品,支持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强与整车企业的配套,加快建设和完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力争将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培育成为未来我市工业史上首个“千亿级”产业。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大唐天然气热电联产、康美丙烯及下游新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效应。二是突出支柱产业多发力。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实现集聚发展,快速增长。力争全年光伏新能源业(规上工业,下同)开票销售突破100亿元;化工及新材料业开票销售突破200亿元;装备制造业开票销售突破250亿元;纺织服装业开票销售突破100亿元。三是依托两化融合快提升。将我市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提升10个百分点,两化融合水平总指数上升5个百分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运用先进装备、适用技术和工艺,推动纺织服装、化工新材料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全年新增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常州市初级智慧企业数实现新的增长。
(三)主攻企业培育上台阶。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大集团。筛选2014年度工业开票销售5亿元以上,且行业排名靠前,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作为10亿元企业的重点培育对象,支持企业加大技改、盘活存量、兼并重组、战略合作、做大做强。力争至2015年底,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达20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2家。二是壮大亿元骨干企业群。筛选一批经济效益好、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较大的亿元以下企业,作为亿元企业的重点培育对象。采取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生产要素倾斜、帮助化解发展难题、调动企业家发展积极性等措施,服务企业加快发展。力争2015年新增亿元企业20家,总量达120家以上。三是扶持小微企业进规模。建立小微企业培育信息库,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服务和支持力度,重点在行业引导、资源保障、项目申报、资金扶持上定向精准给力,促进小微企业迅速成长为规模企业。力争至2015年底,规模企业新增50家以上。
(四)主攻举措创新强保障。一是持续推进园区完善配套。继续推动各镇区工业集中区二期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业项目的承载空间和承载能力。加快标准厂房的建设步伐,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三年建设目标。加快推进邻里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后勤服务配套的硬件功能建设。推动各镇区加快建立园区管理平台,积极探索提升园区管理新机制。加快创业基地建设,努力将符合条件的园区培育成新的创业基地。力争年内再培育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二是着力强化经济运行组织协调。协调资源要素保产出。全力争取年度能耗增量空间,保障单位GDP能耗达标;做好有序用电预案,强化电力保供;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加强银企对接,力争新增担保贷款5.5亿元以上;引导企业通过多种融资平台,扩大融资渠道。搭建平台助企走出去。继续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引导和支持企业扩大对外交流,开拓国内外市场。强化企业家培训。全年力争主办3期培训班,加强对青年企业家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决策能力和管理素质。三是不断完善“政企联心”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家座谈机制,强化政企互动互信,定期召开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家座谈会,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加大政策层面扶持力度,化解发展难题,调动企业做强做大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