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常金一体、东扩南移、苦干三年、强基进位”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旋律和主基调,统筹做好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园区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1.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2.5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40.9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8.02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9:51.1:42。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4495元,比上年增长16.1%,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3755美元。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3.52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12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税收收入为26.5亿元,增长19.9%,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8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税种:增值税(25%含营改增)、营业税、企业所得税(40%)、个人所得税(40%),分别完成4.87亿元,6.31亿元、2.89亿元和1.46亿元,同比增长24.8%、21.8%、27%和21.8%。
经济活力继续增强。全市新增民营企业1195家,同比增长25.3%,新增个体工商户3526户,同比增长19.1%,民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65.38亿元,同比增长39.1%,个体工商户新增注册资本7.57亿元,同比增长57.4%。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保持稳增。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16亿元,同比增长8.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56亿元,可比价增长4.6%。全市小麦单产360.2公斤,较上年增加5.4公斤,实现“十一连增”,水稻单产644公斤,全市稻麦周年单产达1004.2公斤,较上年提高4.1公斤,粮食生产连续两年实现亩产“吨粮”目标。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14年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27.55
|
-2.6
|
#夏粮产量
|
万吨
|
8.17
|
-1.6
|
秋粮产量
|
万吨
|
19.38
|
-3.0
|
油料产量
|
万吨
|
0.83
|
-3.5
|
肉类产量
|
万吨
|
5.65
|
0.2
|
#禽肉产量
|
万吨
|
3.22
|
3.2
|
水产品产量
|
万吨
|
4.17
|
7.5
|
禽蛋产量
|
万吨
|
1.05
|
1.0
|
茶叶产量
|
万吨
|
0.21
|
-1.1
|
水果产量
|
万吨
|
0.87
|
0.7
|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全市新增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1.05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2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45家,新增市级以上示范社46家,其中国家级4家。家庭农场达540家,其中创成市级示范30家。新增常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总数达17家。金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成为常州市首家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填补了常州地区空白,后渎特种水产养殖场成为全省第六批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终结了我市河蟹借道出口的历史。品牌建设力度加大,金坛雀舌、茅山青锋、金坛大米成为农业部“名特优新”农产品,金坛雀舌“百鸟朝凤”获农业部包装创意优秀奖。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喜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01.48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67.9亿元,同比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6%,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6.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6.8%。全年工业用电量45.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
主导产业支撑有力。全市四大支柱产业规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780.24亿元,同比增长22.2%,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97.3%,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化工及新材料和光伏新能源业,分别实现产值226.66亿元,299.11亿元、133.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5%、16.7%和35.5%,纺织服装业实现产值120.71亿元,同比下降1.2%。
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02.65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税93.69亿元,利润63.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30.9%,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下降26.5%。
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266.96亿元,同比增长29.2%,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为2395.77万平方米和95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4%和41.2%。新增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7项、二级资质8项、三级资质4项;专业承包一级资质6项、二级资质9项、三级资质23项;劳务企业5项;一体化一级资质3项、二级资质1项、三级资质2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8.99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完成投资1.83亿元、188.32亿元和78.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6%、23.7%和29.8%,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7:70:29.3。高新技术产业全年完成投资63.03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为33.5%。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在建亿元项目109个,比上年增加35个,完成投资159.11亿元,同比增长28.2%。年产30万辆乘用车、总投资85亿元的众泰汽车整车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港华燃气储气库、苏格达斯铝合金、亿晶光电100MW渔光一体光伏电站、顺丰铝业等项目推进顺利,埃马克高端机床、晨风高档服装制造、隆英特钢、南方光纤等项目竣工投产。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61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城镇实现零售总额176.84亿元,同比增长11.5%;乡村实现零售总额20.77亿元,同比增长12.2%。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8.88亿元,同比增长12.3%;零售业150.37亿元,增长12%;住宿业0.96亿元,增长0.9%;餐饮业17.4亿元,增长10.3%。
传统消费居于主导。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中,吃、穿类传统商品销售额47.47亿元,同比增长7.3%,占销售总额的31.6%;汽车类为我市消费品市场消费热点,销售额为10.71亿元,增长22.1%;金银珠宝类消费呈现回落态势,实现零售额1.42亿元,同比下降17.9%。
六、开放型经济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成功组织上海经贸活动周金坛专题活动、金坛高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推介会等招商活动,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家,增资6家,累计新增协议注册外资1.36亿美元,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亿美元。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5.25亿美元,同比增长3.9%,其中出口12.2亿美元,同比增长2.6%,进口3.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分地区看,对亚洲、非洲出口增幅较大,分别完成5.72亿美元和0.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和50.4%,欧洲、美国出口市场低迷,分别完成2.54亿美元和2.66亿美元,同比下降8.6%和8.2%。分行业看,机械电子增长较快,完成出口2.94亿美元,同比增长34.9%,光伏行业较上年持平,完成2.37亿美元,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农产品外需不旺,分别完成3.36亿美元、1.05亿美元、3271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6.3%、20.5%、18.7%。
境外投资有序推进。全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9家,总投资达15558万美元,中方协议投资达12209万美元。新签外经合同额17286万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24163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不断扩大,新签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个,累计达14个。
开发区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4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1.28亿元,同比增长18.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89亿元,同比增长24.5%,其中工业投入95.65亿元,同比增长24%。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完成89万平方米拆迁和2万余亩土地清障工作;新建科教路、滨河北路等18条道路,改造道路6条,国际工业城标准厂房、青年公寓一期、二期以及配套设施建成,1376套、18.2万平米安置房竣工交付。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能持续提升。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5亿元。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010.8公里,内河航道总里程294公里。交通部门货运量657万吨,客运量882万人。全年公路客运量2333.7万人,同比增长22.7%,公路货运量1567万吨,同比增长23%,港口吞吐量172万吨,同比增长56.5%。
邮电通信稳步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7689件,订销报纸杂志累计份数1485.3万份,同比增加31万份。全年通信业务收入5.48亿元。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6万户。
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共接待游客718.1万人次,同比增长12.9%,旅游总收入实现75.77亿元,增长14.6%。长荡湖成功创建成江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长荡湖水街被授予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华夏宝盛园成功创建成省自驾游基地。成功举办“春到上阮赏樱花”、 长荡湖籽虾节、“金坛水果蛮好”水果采摘节、长荡湖湖鲜美食节——“蟹动江左”“蟹动常州”、乡村旅游嘉年华等活动。编印完成四季乡村游、金坛美食、水果采摘、金坛茶叶、长荡湖美食等宣传折页;与交通局、邮政局联合编印《金坛市交通旅游绿色出行手册》;开通金坛旅游局官方微信平台,全年发布微信300余期。年末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2家,星级酒店5家,旅行社14家,省星级乡村旅游点8家。
八、金融保险业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44.8亿元,比年初增加72.68亿元,增长15.4%。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99.01亿元,比年初增加34.32亿元,增长1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18.98亿元,比年初增加80.23亿元,增长23.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9.93亿元,比年初增加39.53亿元,增长20.8%,中长期贷款余额173.24亿元,比年初增加33.39亿元,增长23.9%。南京银行、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3家机构相继入驻,年末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达17家,荣获省“金融生态优秀县(市)”称号。
保险业务稳步增长。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财险保费收入3.49亿元,寿险保费收入5.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3%;全年各类保险理赔和给付支出3.95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财险赔付支出1.9亿元,寿险赔付支出2.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和39.8%。
九、科技人才
科技创新卓有成效。全市申请专利2230件,授权87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38件,授权78件,有效发明专利303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63家、省高新技术产品52只,新增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工程中心2家、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5家。5家企业成为2014年度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单位,2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贯标先进企业,2家企业获2014年常州知识产权创新企业。9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儒林科技创业园被认定为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
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展。组织企业与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5项,建立了“鑫品茶业院士工作站”、“宏源中孚外籍院士工作站”,设立了“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金坛分中心”,共建了“南京大学—前药制药联合实验室”。埃马克获2014年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成为常州市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企业。
人才工作不断加强。2014年,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387人,1人入选2013年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人荣获2014年度常州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4人入选2014年江苏省“双创人才”,4名博士入选2014年江苏省“双创博士”。
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截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97所,在校学生59075人,教职工4983人。新增省特级教师1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12人,常州市骨干教师32人。学前教育加快推进,新建2所幼儿园,成功创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2所,常州市优质幼儿园5所;义务教育办学成效显著,开展教学常规达标活动,中考人均总分比上年增2分,总分优分率达17.6%,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高中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本二以上达线率为67.4%,较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增幅位列常州第一。职业教育特色更加明显,省金坛中专在省技能大赛中获3块金牌、4块银牌、7块铜牌,被省教育厅授予“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社会教育更加完善,金坛开放大学正式成立。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开展“欢乐金沙——广场文艺月月演”8场、文体下乡下基层系列活动30场,举办各类书画摄影展览8次,组织“农家书屋”读书征文、“红读”征文、“六一杯”少儿书画赛等各类读书活动5次,送书下乡6000余册,送电影下乡1223场,开展30 个类型的免费文化艺术班。大型儿童音乐剧《从长荡湖来的女孩》完成编排公演,被评为第十届上海优秀儿童剧最佳剧目奖(一等奖)和受观众欢迎剧目奖,儿童剧《黎明的河边》荣获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目奖”,摄影作品《中华龙·中国梦》和原创歌曲《水生水长水姑娘》荣获第十一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我市成功创建成江苏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遗产保护力度加大。市博物馆被省文物局列为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工程试点单位,7件馆藏文物入围“我心目中的常州十大国宝”。完成《金坛刻纸》、《金坛抬阁》、《董永传说》、《金坛封缸酒酿造技艺》、《直溪巨龙》五个国家级项目的中长期保护规划编制。第三批金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及相关代表性传承人公布,白龙荡传说、茅麓旗枪茶炒制技艺和金坛景泰蓝3个项目成为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项目——金坛抬阁新增省级传承人1名。我市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6家,其中市级医院3家、卫生院14家,城市社区服务中心2家。全市实际开放病床2119张,千人拥有床位数为3.8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69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30人,注册护士1057人,千人拥有医生数2.5人,千人拥有护士数1.9人。积极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实际人均补偿比达52%。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共享,影像、检验、病理、远程会诊中心“四大中心”加快建设。人民医院被评为2013—2014年度全国“群众满意的卫生计生机构”。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组织承办2014年江苏省青少年县组篮球比赛,组织举办“茅山杯”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和2014年金坛茅山登山健身大会。完成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建成“十分钟健身圈”示范社区2个,完成20个村(居)全民健身工程提档升级。在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获60枚金牌,位列全省县(市、区)第六。金坛籍运动员汪敏获2014年第十七届仁川亚运会赛艇女子四人双桨项目金牌。
十一、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5.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51人,增长0.3%。其中男性27.54万人,女性27.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99.07:10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3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03%,比上年末提高1.94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出生率9.3‰,人口死亡率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0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97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3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161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和9.1%。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9.01亿元,比年初增长13%。
惠民工程推进有力。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7.46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分别为7.3亿元、0.6亿元、4.31亿元、3.57亿元、1.83亿元、2.25亿元,同比增长10.8%、15.8%、22.6%、17.8%、23.3%和6.6%。全年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428套,经济适用住房354套,限价商品房670套,棚户区危旧房(安置房)改造4160套。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援助困难群体就业500人,提供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5250个。启动我市慢行步道系统,免费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运行。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全市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共3861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33.8张,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23家,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全市1000户老年人家庭安装运行了“一键通”紧急呼叫系统。推行殡葬惠民政策,全年共减免殡葬基本服务费用414.8万元,受益家庭3141户。
社会保障继续完善。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为12.73万人、15.99万人、9.49万人、12.43万人、8.75万人,其中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98.6%、98%、98.7%、9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8.21万人,参保覆盖率为99%。
社会救助力度加大。保障全市重点优抚对象5237人,发放补助经费3365.7万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460元/人/月,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7200元/人/年和6200元/人/年,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平均比例达60%,提高年度限额封顶标准,低保、五保、孤儿、城市“三无”对象和其他对象(重残)分别提高到3.5万元和2.5万元。组织开展第13个慈善周活动,募集慈善资金1721万元,发放救助资金826.7万元。完成福利彩票销售1.09亿元,组织福彩爱心公益行动,全年发放公益金798.3万元。
十二、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业集中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道路、管网、绿化等各类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工业标准厂房和邻里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金武路(金坛段)快速化改造、华城路东延(一期)等常金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延政路西延、240省道(城区段)景观化提升改造、南环二路和201县道(儒林段)改扩建等17条道路主体工程完工,市综合公交站场建成运营,城乡主干道亮化工程全面完成。城乡燃气主管网和移动4G(TD—LTE)网络实现全覆盖,110KV盐港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千亩以上圩区圩堤全部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丹阳门中路、华城社区分别创成“省城市管理示范路”、“省城市管理示范社区”,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到70%和96%。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专家组验收,省文明城市考核测评顺利通过,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建成,愚池湾水利风景区跻身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行列。成功创成全国“农村三资管理示范县”和省级“四有一责”示范县,直溪镇和金城镇南瑶村等18个镇村获省首批“水美乡村”称号 ,方边村获全国新农村建设社会管理特色村称号,并被评为“中国特色村”。
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完成钱资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和下塘河景观四期工程,实施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新增污水收集管网36公里,完成6个居民小区生活污水接管工程,指前镇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套,受益人口1.62万人。加强环境预警体系建设,开发区盐化工区、培丰化工集中区两个大气污染自动监测预警站建成投运。加快推进燃煤小锅炉淘汰,全年淘汰119台燃煤锅炉,关停并转“两高一低”企业3家。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达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PM 2.5同比下降38.4%,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62%。全面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完成薛埠镇绿色政府创建,创成8个省级生态村、7所常州市级绿色学校。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2、公报中数据均为快报数,实际引用请以统计年鉴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