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金坛市旅游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金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8月11日
金坛市旅游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4—2016)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区位、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旅游支柱型产业,全面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竞争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要求,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基本理念,以创新突破和转型发展为主线,重点推进茅山、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八项工程,推动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要素完善、市场营销创新、服务品质提升和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金坛旅游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为将金坛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山水田园休闲胜地与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四个突破”和“两个领先”,即在品牌项目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市场规模和旅游产业效益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旅游发展水平保持全省领先、旅游增加值增长率达到常州市领先水平。
2.经济指标
旅游接待规模明显增大,贡献份额继续提高。到2016年,接待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3%和18.5%;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3年的18.86%提高到24%,占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4.65%提高到6%;游客人均消费达到1100元。
3.质量目标
(1)旅游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茅山旅游度假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龙山生态文化休闲区三大重点景区,大力推进东方盐湖城、华夏宝盛园、茅山观光火车、壹号农场、金坛新农科技植物园(度假村)、长荡湖观音岛、长荡湖湿地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建设仙姑、上阮、谢桥等一批美丽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打造东方盐湖城道风街、长荡湖水街和城南特色风情旅游街三大主题街区,完成旅游项目投资40亿元,旅游总投入达到80亿元。
(2)旅游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积极培育和创建一批旅游产品品牌和旅游企业品牌,到2016年,新增3A级景区3家(其中至少1家4A级景区)、新增省级乡村旅游点10家以上、新增星级酒店3家、新增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2家、新增省级自驾游基地2-3个。
(3)旅游服务质量得到新提升。旅游质量基础进一步坚实,旅游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旅游质量体系更加完善,游客满意度位居常州市前列。
三、总体布局
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重要景区为核心,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构建“一心三区多点”的旅游空间格局,形成资源高效利用、旅游功能凸显、多元业态同构、布局结构完整、区域协调发展的旅游空间模式和产业发展格局。
一心(一个旅游中心):以金坛城区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三区(三大重点景区):茅山旅游度假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龙山生态文化休闲区。
多点(多个旅游节点):包括七彩美丽乡村(仙姑村、上阮村、致和村、董永村、诸葛八卦村、谢桥村和南汤村)、多个主题农业园、三条主题街区(以体现养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东方盐湖城道风街、以体现渔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长荡湖水街、以体现城市旅游综合要素的城南特色风情旅游街)、工业旅游点、遗址公园及以佛道文化为主线的宗教体验休闲区等各类旅游节点。
四、重点工作
1.加快旅游产品及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坚持策划先行、规划统领,加快旅游度假区建设步伐,重点打造金坛旅游“龙头产品”,努力将特色做优、产品做实,全面提升金坛旅游承载力。
(1)项目建设重点工程
充分发挥我市自然景色宜人的特点,深度挖掘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促进旅游业与自然资源有机结合;大力弘扬金坛地方文化,加强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凸显城镇文化特质,提升地方文化和旅游影响力。重点打好两张牌:东方盐湖城围绕建成世界一流山水养生城的目标,加快盐泉小镇道风街、“一观八院”等项目建设,全力打好“道家养生”牌;加快长荡湖大涪山观音岛项目、湿地公园建设,推进长荡湖创建成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打好江南第一“湖鲜美食”牌。加快愚池公园3A级景区打造,抓住丹金溧漕河改道契机,打造运河风光带,尽早形成集历史展示、旅游观光、都市商贸、城市休闲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城南综合旅游街。
(2)旅游环境优化工程
加快茅山、长荡湖以及乡村旅游等各类规划的编制,完善旅游政策体系;推动茅山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以及道路建设;加快推进长荡湖环湖公路改造拓宽工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接待中心、旅游推广中心等)窗口建设;确立智慧旅游的理念,运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智能化导航、导游、导购等服务系统,为旅游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2.加快乡村旅游及旅游业态发展步伐
加强与规划、建设、国土、农林、水利、交通、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工业、商业等相关部门或产业的紧密联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努力创新旅游业态,充实旅游产品,形成较为完善的金坛旅游产品体系。
(3)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示范先行、重点扶持,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2014年着力推进仙姑村“美丽乡村”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建设、以数字化养生为主题的壹号农场有机体验旅游、以展示茶文化为核心的青峰茶趣园和江南茶叶大观园的建设、以农业观光、红色文化、神话传说、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如意小镇(默元)建设;推动发展基础较好的上阮、谢桥等特色村的乡村旅游,加快樱花园、芍药园、西银生物园等项目的开发和提升,打造我市以“尚源花视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拳头产品。到2016年,全市省4星级乡村旅游点达到6家。
(4)新型旅游业态创新工程
紧扣旅游市场需求,抓好旅游新业态的开发,充实我市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旅游为主导、度假旅游为充实、新型业态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依托茅山红色根据地、中共苏皖区一大会址、小红妈故居等,积极推出红色旅游;发挥金坛体育中心、龙山垂钓基地、茅山山地运动体育设施功能,积极推动体育赛事活动,开发体育休闲旅游;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优势,提炼特色,串点成线,推进生态休闲旅游;利用中医诊疗资源,开发中医保健旅游;利用场馆优势,展示金坛特色文化,形成科普修学旅游;创建工业旅游点,大力发展工业体验旅游;利用好水生态资源,不断开发水上休闲旅游。
3.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步伐
旅游集聚发展是实现旅游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旅游要素的均衡发展和产品创新,有利于提高市场辐射力,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5)特色街区打造工程
以挖掘旅游潜质、集聚旅游要素、吸引四方游客、展示金坛文化为推动力,加大金坛特色街区建设。全力打造以囊括“四象”、“五行”、“七星”和“八卦”传统文化及涵盖旅游要素为一体的东方盐湖城道风街,引领金坛旅游特色街区建设;着力打造集游客集散、行政商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茅东小镇特色旅游商业街(茅山游客集散服务中心RBD);尽心打造依托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的集游客综合服务、商务功能、美食休闲度假购物为主要内容的长荡湖壹号旅游综合体,构筑美轮美奂的湿地生态旅游形象;规划建设以城区运河改道、丹金溧漕河两岸为载体的,以金坛地域风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南特色民俗街。
(6)文化旅游创意工程
发挥我市道文化、渔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等优势,促使旅游与其深度结合,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提升旅游产品影响力。加快推进茅山道文化为核心的宗教体验游;立足董永村、董永庙、望仙桥、老槐树的神传文化,打造爱情文化旅游产品,弘扬孝文化;开发以新四军军工厂、小红妈故居为主要内容的建昌圩红色旅游产品;传承发展金坛刻纸、封缸酒酿造技艺等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文化旅游商品,形成文化旅游精品。
4.加快形象推广和人才建设步伐
旅游经济是形象经济,大力推广金坛旅游形象需要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善管理、重效益的旅游从业队伍,通过形象推介和人才建设,有效地推动金坛旅游业突破性发展。
(7)旅游形象推介工程
将节庆活动作为形象推介的突破口,创新办节思路,以现有长荡湖美食节、茅山登山节、雀舌茶道会、道教文化节等活动为基础,办好金坛(乡村)旅游节,提升金坛旅游知名度;充分运用《新旅游》杂志、宣传折页等传统媒介与金坛旅游网、微信微博微视等新兴传媒,加大营销力度;推动旅游企业开展质量等级创建与提升工作,促进A级景区、星级酒店、省级乡村旅游点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打响“仙都金坛、养生家园”品牌。
(8)旅游人才培育工程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将旅游从业人员的引进和培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引进项目建设人才以及旅游中高级管理人才,为项目提供人才支撑;依托大中院校、职业学校以及景区组织人才委培工作,到2016年争取达到1200名;从礼仪、技能、服务、卫生和管理等方面对全市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强化“金坛市旅游事业指导委员会”职能,负责旅游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旅游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实行定期议事制。提高规划编制、产业发展指导、行业管理和旅游营销水平;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快形成权责明晰、运作规范、调控有力、精简高效的旅游行政管理新机制。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镇(区)旅游工作的差异化考核,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我市旅游业大发展的整体效应。
2.规划保障。发挥规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将金坛旅游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重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旅游项目纳入市重点建设项目。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编制并有效实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规范旅游规划的执行和监督,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3.投入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责权统一、合作共赢”的原则,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吸引国(境)外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对大型旅游景区根据项目收益平衡点给予必要的旅游地产支持。鼓励镇、村集体按旅游总体规划要求,利用区域内重点农业资源,自筹资金和向上争取资金合理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附件:金坛市旅游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重点工程责任分解表 附件:
金坛市旅游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重点工程责任分解表.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