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市“苦干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精细化、快节奏、主动性”的工作理念,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商务工作发展稳步推进。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截至6月19日,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家,增资2家,累计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8243万美元,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996万美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3%和6.4%,预计全市1-6月份完成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4亿美元、完成实际到帐注册外资7000万美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7.5%和15%;1-5月份我市完成累计进出口总额5.8亿美元,完成年计划的34.12%,其中出口4.88亿美元,进口9207万美元;1-6月份,全市新申报境外投资企业4家,中方协议投资达20733万美元,1-5月份,新签外经合同额8303万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8849万美元,分别完成年计划48.84%、58.99%,在常州地区保持领先地位。全市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到二季度预计达到88.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15%, 增幅位于常州前列。
二、主要工作举措和特点
1、创优服务助推项目落户。
一是大力优化审批服务。积极争取审批权限,在我局的积极争取和常州市局的大力支持下,限额内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在去年6月份已下放至我局,进一步便利了外商投资,提升了服务效能。加强协调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登记和其他审批环节上协调服务,全力保障重大外资项目审批“一路绿灯”,促进了卓郎纺织机械、驰通电机等一批重点外资项目的快速落户。二是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做好全市签约、开工、竣工和在谈项目信息的汇总与分析,动态跟踪、定时汇报有效项目信息进展情况和推进难度,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和难题,全力以赴配合各镇区做好项目推进服务工作。三是积极营造引资氛围。按照年初制定的利用外资目标任务,每月对各镇区利用外资情况进行统计排队,每半月向各镇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通报排名情况,完善制定各镇区外资考核办法,激励各镇区争先进位。
2、多措并举提升招商实效。
(1)打造活动策划中心。上半年,组织和举办了境内外招商活动各一场。借助“常州—上海经贸合作活动周”的契机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金坛市产业与资本对接交流会、金坛市新兴产业暨现代服务业推介会。顺利组织了金坛市经贸代表团赴德国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和企业拜访活动,在德国精心组织举办了“2013金坛投资环境推介会”,并在会上获取了7条新项目信息。(2)打造信息集散中心。今年以来,招商中心积极捕捉项目信息,截止目前,共收集有效项目信息12条,并签约了德国凯姆勒公司和沙特现代系统公司两个新项目,更与埃马克公司和帝目公司在坛增资计划达成共识。目前,已收集各部委办局、各市直单位以及各镇区的项目信息272条,其中有效项目信息120条,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发挥了招商信息集散中心的纽带作用。(3)打造招商信息统计和促进中心。每月定期了解各镇区在谈、签约、开工、竣工项目信息的进展情况和项目动态并整理、汇编成册。2013年1-5月,全市累计在谈项目440个;累计签约项目118个,其中总投资超亿元签约内资项目5个。及时做好与开发区和各镇的信息沟通,特别是市直各单位项目信息与开发区和各镇的沟通,促进项目早落地。(4)打造组织培训中心。围绕招商技能、招商礼仪、产业知识等方面,对全市专业招商人员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第一期培训工作。同时组办了德语培和日语训班,定期开展德语、日语培训,为开拓德国和日本招商领域,更好的服务现有德国和日本企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主动帮扶促进外贸增长。
(1)传统产业复苏。一是纺织服装出口。1-5月,我市纺织服装进出口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0.14%,其中出口1.38亿美元,同比增长7.17%。84家纺织服装企业中,62家实现正增长。二是机电产品出口。1-5月,我市机电产品进出口9978万美元,同比增长28.71%,其中出口8216万美元,同比增长36.45%。67家机电企业中,有51家企业为正增长,30家企业增幅超过20%。三是其它类产品出口。1-5月,我市其它类产品实现进出口8803.54万美元,同比增长17.57%。其中外贸流通企业开始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表现在:数量多,其它类产品出口企业共有63家企业,其中30家为外贸流通企业,比去年同期增加7家;进出口额占比大,占全行业的29.39%,比去年同期高出15.5个百分点。(2)搭建展会平台。组织健尔康等5家医疗器械企业参加2013年迪拜医疗器械展;组织16家企业参加2013年广交会,较去年增加2家。组织正信参加美国芝加哥光伏展,目前正在积极协调114届秋季广交会的展位。(3)落实资金扶持。全市共计79家企业申报了153个项目,申报资金总金额为235万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25家、80个项目、84万元。4月份帮助江苏君诚新材料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申报2012年度进口贴息资金,共计4个项目,总金额达279万美元,同比增长35%。同时及时拨付了2012年金坛市中小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扶持资金,共计214万元,有39家企业受惠。(4)开展政策宣讲。联合海关综合业务科举办了金坛地区AA、A类企业政策宣讲会,全市32家外贸企业参加。(5)深入形势研究。为把握欧盟“双反”下的光伏行业运行态势,积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对我市太阳能组件出口企业、组件配套企业进行了专项调研,完成并印发了《金坛市光伏产业进出口情况调查报告》调研材料。
4、强化管理引导外经拓展。
(1)境外投资速度“快”。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市境外投资企业已达33家,累计投资34579.1万美元。境外投资由小型贸易窗口型企业,逐步发展成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到境外投资办厂、海外加工装配、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建立国际营销网络、进行跨国并购等多种形式,涉及轻纺、机械电子、化工建和服务贸易等领域,分布于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亿晶光电、正信集团、金昇等一批民营企业以建立营销网点为切入点,走跨国经营之路,效益与规模得到有力提升,企业综合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涉外合作领域“宽”。以承接对外承包、分包工程为支撑,以项目生效、规模效益并重,单个项目和区域市场并举的经营理念,努力实现外经合作由对外劳务合作向对外承包工程或工程分包转型。目前,除腾远公司外,所有的外经企业均开始向对外承包工程方面转变,年新签外经合同额可达2亿美元。三是对外劳务监管“严”。全市已累计有11家企业获得对外劳务合作或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质。专设对外劳务合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在外项目和人员的监管,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研判能力和控风险能力。
5、城乡并举完善流通体系。
(1)推进菜市场建设。继续将菜市场建设作为2013年的重点推进工作之一。其中,峨嵋菜市场计划于7月底正式营业;金江苑菜市场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现正准备招标;北水关菜市场管理逐步走向规范;虹桥菜市场已完成了所有场地上的障碍清理,计划于7月初开始进场施工;春风菜市场计划下半年开始筹建。根据市政府采取的以奖代补形式,发放2012年全市城区和镇、区菜市场建设补贴资金498万元。(2)引导商贸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将超市开到农村,并对农村现有经营网点采取加盟改造等方式提升经营网点购物环境,目前我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村的覆盖范围达到了80%。(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部门探讨了市区内商业网点的市场布局、市场结构、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新城开发等情况,并对我市15个社区商业网点进行了普查,为商业网点的规划实施提供了基本信息。(4)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对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零售场点的食品安全检查,确保市民食品消费安全。同时,按照省创建安全示范餐饮企业和示范街的要求,在我市推行了创食品安全示范店和示范街的推进工作。我市九九宾馆、润澳花完大酒店成功通过常州市示范店的验收,儒林水街成功通过常州市示范街的验收。
6、拓展领域加强商务执法。
(1)强化生猪屠宰管理。与全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签订《生猪定点屠宰肉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开展食品安全诚信建设,强化了屠宰企业是肉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在全市范围开展2013年生猪屠宰管理专项整治行动。今年以来出动236人次,查没销毁违禁肉品181公斤,半年来全市11家屠宰企业共计定点屠宰生猪98614头,“瘦肉精”抽检4930头,无害化处理病害猪300头。(2)摸底酒类流通管理。在对酒类批发经营户、酒类专卖店、大型宾馆等经营场所全面摸底、完善档案的基础上,对未办理酒类备案登记的经营者,坚持上门服务,现场宣传,边登记,边规范,确保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制度逐步落实。(3)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本着“规范为主、兼顾发展、属地管理、分类监管”的原则,检查了市内重点发卡企业,对重点发卡企业在发行、受理、服务、系统保障、资金管理、有效期设置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督促重点发卡企业落实了实名登记、非现金购卡、限额发行等“三项制度”。(4)规范菜市场建设管理。针对禽流感情况的出现,及时协调城区和乡镇相关农贸市场做好安全工作,及时督促菜市场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抓好落实工作,确保市场安全。(5)加大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通过全面排查,联合工商、人社、公安等部门整治和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秩序,查处和取缔3家违规外派劳务企业和中介组织,维护了企业和劳务人员的正当权益。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 外资指标任务艰巨。截至6月19日,我市累计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和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分别只完成了年计划的10.3%和6.4%,与目标任务序时进度差距非常大。今年以来各镇(区)都在全力以赴抓项目引进、建设,但对招引外资组织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从目前开发区、各镇提供的在手在谈外资项目信息汇总情况来看,可进入落实环节的成熟项目信息不多,其中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信息尤为匮乏。
2. 外贸双反形势严峻。光伏是我市主要出口产业,但欧美的“双反”调查给我市的光伏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必然继续拉低我市外贸销售总额,外贸出口突破难度较大。
3. 境外投资步伐缓慢。我市“走出去”战略已初显成效,但境外投资企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诸如投资规模偏小、主动性不强、国际化经营复合型人才缺乏等。
4. 民生工程实施受挫。虹桥菜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展开施工,百姓对菜市场的环境建设意见颇深。
5. 商务执法有待完善。在酒类流通管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三项重点拓展工作上还没实现全覆盖。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目标任务,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好基础。下阶段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四大重点”,突破外资利用难点
(1)主攻招商引资。以专题招商为导向,锁定重点区域招商,认真筹备“9.28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活动,抽调德国、日本招商小分队,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境外招商活动。对全市专业招商人员进行量化考核来完善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全市专业招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
(2)跟踪项目落户。坚持“在谈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报批,报批项目促注册,注册项目促到帐,到帐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竣工”的工作思路,对“在谈”“拟签约”“工商登记”“实际到账”“拟投产”五类项目建立合理的项目储备梯队,形成一环紧扣一环、一环保障一环,一环促进一环的项目跟踪推进机制。倾力服务好隆英特钢、奥托立夫等一批已经批准的项目的落户实施,全力服务好卓郎纺织机械增资、港华储气库等一批在谈项目,力争下半年在外资到账、项目落实率上有新进展。
(3)优化“三外”服务。重新整顿“三外”企业服务中心,梳理全市现有“三外”企业,摸清企业运营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政策宣讲、政府专项扶持项目申请,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充分发挥“以商引商”、“以企引企”的作用,把“三外”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推上招商第一线,发挥企业招商主体的作用。
(4)锤炼招商队伍。对全市专业招商人员开展第二期培训,提倡“参与式”教学。学员走上讲台,力争把“大主题”与“小切口”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招商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具体事例,使招商理论的内在要求转化为招商人员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常州市武进区与金坛市2013年招商合作活动方案》,组织全市专业招商人员赴武进开展交流座谈、参观考察等活动,加强与武进专业招商人员对接交流。
2、强化“四大举措”,破解外贸出口瓶颈
(1)引导企业参加信保。把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出口企业降低风险、促进出口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推进出口企业参保,减少国际贸易风险,扩大贸易融资渠道。
(2)协助企业开拓市场。下半年,将一一落实省级商务发展专项资金、金坛市级境外展会扶持资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申报工作,支持和鼓励企业参加各种境内外展览和贸易促进考察活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规避单一市场的风险。
(3)帮助企业创建品牌。引导企业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大力实行外贸出口品牌培育工程,发展外贸龙头企业。梳理全市重点品牌培育企业,指导企业开展各类国际标准认证、境外商标注册,争创国家、省、常州市三级知名品牌。
(4)开展企业业务培训。下半年,联合海关、国检、外管等相关部门,组织2场外贸企业的培训,特别是针对新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的专项业务培训。
3、抓住“三大关键”,提高外经合作水平
(1)营造“走出去”氛围。通过政策和案例宣讲会、境外投资推介会等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提高各界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对“走出去”工作的认识。通过对企业“走出去”的成功典型宣传,激发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紧迫性和创造性,在全市真正形成一个“三外”齐上的良好发展氛围。
(2)树立“走出去”典型。充分利用我市金昇公司成功收购埃玛克公司、欧瑞康项目的事例,凭借光伏产业的比较优势,引导包括非生产型企业对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等行业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企业通过在欧美日韩兼并收购品牌企业、建立研发和高端产品生产营销中心,在金坛本土建立中端产品制造基地,在香港设立亚太采购、营销和商务中心,全面开展跨国经营战略,加快培育一批跨国企业。
(3)保障“走出去”安全。推动“走出去”企业与银行、信用保险机构签订有关风险防范服务合作协议;督促企业落实在外人员和财产安全防范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推进“三大工程”,有序推进内贸工作
(1)规范内贸管理。通过媒体、广告、条幅、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宣传相关法规政策,倡导诚信经营理念,提高经营户登记备案主动性,扩大商务综合行政执法社会认知度。全市生猪、酒类等内贸流通方面需要依托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做好监管工作。
(2)推进惠民工程。采取突击重点、攻坚克难的方式对城区部分菜市建设工作进行协调和推进,确保工程如期交付,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不断与职能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加强沟通,建立健全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机制,建立商业网点规划联席审批制度,积极推进新的商业中心发展工作。
(3)完善商务环境。做好再生资源回收、零售商促销、典当、美容美发等执法拓展工作准备,按照先调研,后学习,再实施三步走模式,逐步覆盖商务流通领域其它行政职能,完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