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政府部门 > 卫健局 > 业务工作 > 内容
 
信息名称 “十一五”卫生工作总结
索引号 33899166-5/2011-00020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医疗卫生 卫健局 业务工作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卫计局
生成日期 2011-03-03 公开日期 2011-03-2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十一五”卫生工作总结
 
“十一五”卫生工作总结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卫生系统上下群策群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卫生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卫生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政府卫生投入显著增长。“十一五”期间政府对卫生总投入3.4亿元,2010年市级财政对卫生投入比“十五”期末年增长了207.84%。争取中央建设投资项目4个,总投资5700万元。2006-2010年基建总投入达3亿元,设备投入达8000多万元。

  二是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人均期望寿命为77.79岁,比“十五”期间略增加0.02岁;婴儿死亡率3.8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41‰,法定传染病发病率261.86/10万,比“十五”期间分别下降 1.33‰、3.06‰、3.94%;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96%,新农合参保率达100%。

  三是卫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9个,病床1655张,卫生技术人员2133人。床位与卫技人员数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15.9%、12.3%。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3.88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3.01张。

  四是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卫生基础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市中医医院病房大楼、直溪中心卫生院病房大楼投入使用,金城镇卫生院、茅山地区人民医院实施移址新建并投入使用。尧塘中心卫生院移址新建、儒林卫生院医疗综合大楼主体封顶。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

  五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业队伍,成立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制定完善各类卫生应急预案,有效应对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汶川大地震、三鹿牌奶粉事件以及甲流感防控等卫生应急事件。有效开展血吸虫、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市一类疫苗接种率在95%以上。2007年创建成江苏省甲级妇保所。无偿献血率、个人自愿献血率均达100%,成份输血率达99.9%。

  六是农民健康工程显著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由人均60元提高到人均220元,参保居民补偿率由2005年的15.73%提高到2010年的45.01%。创建了一批省、常州市示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照农村人口人均15元的标准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基金。投入800万元进行卫生信息化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累计创建国家卫生镇1个、省卫生镇5个,省卫生村94个,市卫生村60个,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2万只,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

  七是医院管理暨中医工作显著加强。以等级医院复核评审为抓手,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相继顺利通过省厅等级医院复审。医院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诊疗得到进一步加强。2010年市属医疗单位药占比比2008年下降3.09%,乡镇(中心)卫生院药占比下降8.6%。“三基本”训练考核合格率为95 %。平安医院建设得到深化,医疗机构全面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成立全市医疗纠纷调处中心。同时,“十一五”期间成功创建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全市建成了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2个,常州市临床重点专科2个、常州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2个、常州市乡镇卫生院中医特色专科4个、常州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乡镇7个、金坛市临床重点专科11个。

  八是卫生人才科研建设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卫生系统共培养引进硕士研究生31名,获科技进步奖34项。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专业论文465篇,编写出版专著2部,参与编辑科普书籍1套;获国家专利20项。完成了江苏省“十一五”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转岗培训工作。评选出金坛市首届“名医”10名、“名科”3个。

  同时,在过去的2010年,卫生系统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线,强化责任,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普惠民生,卫生工作取得新突破。着重表现在:

  (一)两项工程有序实施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工程建设有序实施2010年共有6个建设项目,主要是完成直溪中心卫生院病房大楼、儒林卫生院医疗综合大楼改扩建工程,启动水北、朱林、城东、尧塘等卫生院移址新建。其中直溪、尧塘、水北、朱林卫生院基建工程列为2009-2010年中央扩大内需专项资金投资项目。

  二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有序实施。2010年在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所有卫生院硬件设施到位,全面加强人员培训,完成卫生信息化一期工作,确保基础数据正确导入运行系统。新农合系统和社区系统正式上线启用。启动了二代身份证读卡运行系统。新的HIS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使用。

  (二)三项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取得实效我市作为全省首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37个县(市、区)之一,按照省、常州市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全市13个乡镇卫生院、市二院、1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106个村卫生室自2010年3月1日起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入、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政府建立了补偿机制。3—12月份零差价药品销售5697万元,让利群众2820万元,让利率达35%。乡镇卫生院均次门急诊药费、均次住院药品费用、均次门诊费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28.84、17.27、22.76%,医疗费用明显下降,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现象。

  二是农民健康工程推进取得实效按照九大类二十二项工作目标要求,全面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0年成功创建了江苏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市”。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圆满完成。目前全市居民建档311524份,建档率57%。完成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2.6万人。

  三是爱国卫生工作创建取得实效。年内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年度暗访。薛埠镇创建成国家卫生镇。全市新创12个省级卫生村。指前、直溪镇通过省级卫生镇五年复审。完成农村生态户厕建设1002只。全国农村饮用水监测项目(县)市通过省级考核。除“四害”工作有效开展。积极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工程,发放健康资料3000余份、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20万册。

  (三)四大能力得到提升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2010年有效开展了甲流感等传染病防控防治工作,全年传染病总发病率为126.09/10万大力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覆盖率达100%。加大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完成“五小”行业示范街3条、示范店108家的创建工作。非法行医及时查处率100%。圆满完成两会、“省运会”及“长荡湖湖鲜美食节”、“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等18次重大活动的卫生安全保障工作。加强高危孕产妇的分级管理,为婚检对象、孕产妇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二是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2010年深入推进“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在省厅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专项督查中成绩显著。认真组织医疗安全“回头看”行动,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两项重点工作,建立医疗责任保险与医患纠纷调解快速反应机制。全年科研共立项30项,发表论文共359篇,其中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中华级4篇。年内临床总用血量占无偿献血的100%。以创建平安医院为抓手,开展了不定期安全专项检查、医疗质量万里行督查和“安全生产月”活动。

    三是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将二级医院举办的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整体转交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实现了中心带站,一体化管理的目标。201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门急诊48.6万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开展各类惠民服务6万人次,优惠减免医疗费用266.7万元。

  四是卫生行风建设得到提升。以“办人民满意卫生、做人民满意医生、建人民满意队伍”为目标,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卫生行政窗口获全市“四星级窗口”。积极开展学习型单位创建活动。认真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岗位设置管理,相继对市人民医院等4家单位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年内完成8家基层单位的财务审计,完成医疗设备采购47次,药品采购45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评选了“优质服务科室(窗口)”5个、“优质服务标兵”10名。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相继开展“廉政文化进医院”和基层领导述职述廉活动。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开展了“看卫生、议卫生、评卫生”,成功举办了“金沙广场月月演”卫生系统专场文艺晚会。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社会各界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无私奉献、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卫生局向关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向立足本职、勤奋敬业、忠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全市卫生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基层卫生院基本建设负债较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村医队伍建设形势严峻;医患关系不够和谐,医疗纠纷和“医闹”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梳理,切实加以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