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市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常州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建设为新起点,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实现全市更高水平物质小康和精神文化小康的同步运行。
一、积极、稳妥、有效地推进经营性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
1、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确保稳定”的原则,将对影剧总公司转企到位,对先行转企并已取得成效的市锡剧团,做好跟踪巩固工作,切实做到真转真改,实现单位性质转变、劳动关系转换、产权结构转型;
2、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着力推进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岗位管理和激效工资制度,进一步激发内在活力。
二、积极实施“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1、筹划新建6000平方米金坛市图书馆的前期规划、立项和设计工作;
2、做好金城、直溪、薛埠、儒林、尧塘、开发区五镇一区2000平米文化站的建设协调推进工作。
三、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1、继续认真组织实施“文化百村行”、广场“月月演”和送电影下乡活动。全面整合文化资源,文化馆、市锡剧团等专业单位与社区艺术团队、民间文艺团队多路联动,全面出击。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各类文艺演出团队的异地联动和交流合作,开掘和引进文艺演出队伍资源,保证演出的数量和质量。
2、继续推进“星级文化示范村”的创建工程,在两年来已创建30个村的基础上,2010年再培育和创建15个村。同时,着力抓好“农家书屋”的建设巩固和规范管理工作,动员社会力量继续为农家书屋捐赠新图书,切实发挥全市各地“农家书屋”的惠民效应。
3、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培育。对全市村级文化辅助导员进行一至两期的工作培训,切实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活动中的辅导骨干作用。开展特色民间文艺团队、特色文化户的优秀评选和扶持奖励工作。
四、强化服务引导,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完善并分步落实“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我市印刷复制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电影放映业、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文博会展业以及数字化、网络化等特色和支柱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2、深入调研,开辟通道,帮助常州宝盛文化园、金坛刻纸研究所和白塔景泰蓝工艺美术厂等一些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分别申报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
五、激活艺术创作机制,推进艺术精品生产。
1、制定出台文化艺术精品生产奖励政策,为繁荣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和外在条件,以鼓励艺术人员深入生活,勤奋从事各门类的艺术创作。对一些有前途、有潜力的作品,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投入,必要时以“借鸡生蛋”的做法,引进外部的精英力量进行联手打造和提升。
2、抓好一批重点作品(剧目)的创作生产和排演。其中,锡剧团以反映农村留守妇女儿童为题材的新戏,将力争在上半年排练并投放演出市场;创作并排练录制一部广播剧和一个音乐舞蹈节目,冲刺常州市和省“五个一”工程。
六、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完成我市文物普查第三段任务,公布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修缮省级文保单位戴王府,同时举办革命文物征集和文物保护图片展览等系列活动。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好谈庄秧歌灯、指前鱼灯、柚山放灯节、直溪巨龙和乾元观道教音乐等五个国家级第三批非遗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对已被列入省和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按照保护工作的五年计划的相关措施,逐项逐步地落实到位。同时,积极筹建金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七、依法行政,净化文化市场。
1、严查严管,重点抓好网吧、游戏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集中整治以及从业人员的守法经营教育;
2、加强印刷、发行和版权管理,持续进行扫黄打非,同时做好演出市场的规范管理。
八、优化窗口建设,树立良好的群体形象。
1、结合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系统开展“强素质、精业务、讲服务、树形像”竞赛活动,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和执法队伍的建设;
2、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金沙影城等单位,要进一步增强文化服务意识,打造文化服务品牌,以优良的服务质量,升华金坛的人文品位的文化氛围。
金坛市文化局
2010年1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