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江苏省国家税务局《转发<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的通知》(苏国税发〔2010〕6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金坛市国家税务局
二○一○年三月四日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文件 苏国税发〔2010〕6号
转发《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的通知
各省辖市、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税务局,常熟市、张家港保税区国家税务局,省局直属税务分局:
现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9号,以下简称《99号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4号,以下简称《64号通知》)补充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金融企业应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对其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分类。2008年首次执行时,对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年末余额按《99号通知》规定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减去当年已按规定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中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计提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金融企业进行补充申报时,对调整的所得税抵减下一年度的应纳税额;以后年度对上述每类贷款年末余额按《99号通知》规定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减去上年末已按规定在税前扣除的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会计计提比例低于税收计提比例的,按孰低原则税前扣除。
金融企业计提了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后,该类贷款不得按照《64号通知》重复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
二、金融企业对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要求税前扣除的,会计核算时应设置具体的核算科目,系统设置有困难的,应当建立手工帐薄分别核算涉农、中小企业贷款及准备金。
三、对农户、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中小企业的判定应严格按照《通知》规定的标准掌握,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对中小企业的判定标准按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执行的,在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应按《99号通知》规定的标准纳税调整。
四、金融企业当年涉及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等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的,在年度纳税申报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附报以下资料:
1、涉农及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明细表;
2、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计算表(表式见附件2);
五、金融企业对农户贷款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时,应准备以下资料留存企业备税务机关日常检查:
1、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
2、由村委会、农村合作组织、农场等出具的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证明或签订一年期以上的承包、种植、养殖等涉农合同 ;
3、借款合同,收款凭据。
六、金融企业按照《64号通知》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并税前扣除的,在年度纳税申报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附报《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计算表》(表式见附件2)。
附件:
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2、《涉农及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明细表》《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计算表》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
二〇一〇年一月七日
涉农及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明细表
填报单位: 所属年度:
一、涉农类贷款
|
序号
|
借款人名称
|
贷款余额
|
发放日期
|
到期日
|
风险分类
|
计提比例
|
计提金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二、中小企业贷款
|
序号
|
借款人名称
|
贷款余额
|
发放日期
|
年销售额
|
资产总额
|
到期日
|
风险分类
|
计提比例
|
计提金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一个贷款户本年累计涉农及中小企业贷款超过100万元以上的需要填报此表
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计算表
填报单位: 所属年度:
|
各类贷款余额总计
|
农户贷款
|
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
|
中小企业贷款
|
其他贷款
|
纳税调整金额合计
|
年末贷款余额
|
会计计提金额
|
税收计提比例
|
税收计提金额
|
纳税调整金额
|
年末贷款余额
|
会计计提金额
|
税收计提比例
|
税收计提金额
|
纳税调整金额
|
年末贷款余额
|
会计计提金额
|
税收计提比例
|
税收计提金额
|
纳税调整金额
|
年末贷款余额
|
会计计提金额
|
税收计提金额
|
纳税调整金额
|
正常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注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次级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疑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损失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税收计提金额应填报按税收计提比例计算,并减去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
发19.t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