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政府部门 > 政府办 > 提交人大报告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内容
 
信息名称 金坛市2008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9年计划安排意见的报告
索引号 01413881X/2009-00011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体裁分类 报告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政府办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政府办
生成日期 2009-02-10 公开日期 2009-03-27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金坛市2008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9年计划安排意见的报告
 
金坛市2008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9年计划安排意见的报告

  —— 2009年2月10日在金坛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赵国平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书面报告我市2008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9年计划安排意见,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08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尽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的总目标,积极应对危机和挑战,以“重大项目突破年”、“生态环境攻坚年”、“机关效能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咬定目标抓落实,攻坚克难求突破,千方百计保增长,全力以赴促发展,努力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

   (一)关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的说明

   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3亿元,同比增长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8410元。财政总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78亿元,同比增长1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同比增长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1亿元,同比增长21.1%。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61亿美元,同比增长36.8%。自营出口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66.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4%。

   (二)关于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2008年,受上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性调整等因素影响,重点项目推进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市大力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全市22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入101亿元,其中25个工业亿元项目完成投资3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9%;13个服务业亿元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3亿元。江东化工氯碱一期工程、美晶太阳能扩产、嘉霖高档灯饰生产、正信太阳能材料、华盛恒能单晶硅棒生产等88个工业重点项目竣工,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9个。各级各部门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强项目会审,积极向上衔接,共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补助资金2.28亿元;主动服务企业,努力化解各种矛盾,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亿晶光电新建年产120WM单晶太阳能电池垂直一体化、区域安全供水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

   (三)关于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主要特点

      1.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经济素质明显提高

   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4:55.1:38.5,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 0.6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稳步推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步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市)行列。薛埠良种茶、朱林无节水芹、洮西食用菌、白塔小香葱、尧塘花木、金城镇设施栽培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常州市级以上农业项目立项119个,争取资金5704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生态能源项目均突破1000万元。申报常州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企业)15家,鑫品现代茶叶示范区和永康现代生猪养殖示范区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三资”开发农业超过7亿,比上年净增1亿元,其中实际到账注册外资超过4000万美元,比上年翻番。

      工业主导作用增强。完成工业总产值529.5亿元、销售收入486.1亿元、增加值125亿元、利税50.6亿元,分别增长20.1%、17.8%、18.3%、19.9%。规模工业支撑作用增强,销售、增加值和利税增幅比全部工业分别高7.1、7.1和11.8个百分点,其中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达到427.2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87.9%,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利税47.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93.7%,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新增亿元企业22家、累计达80家,规模企业累计达497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累计达5家。其中亿晶光电销售收入达30.4亿元,成为我市首家销售超30亿元企业和纳税超亿元企业;康泰、兴荣美乐等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20亿元。光伏产业异军突起,实现销售收入达61亿元,利税8.8亿元,占规模工业14.3%和18.6%,同比增长118%和143.9%;纺织服装“危”中寻“机”,对全市经济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销售达94亿元,利税9亿元,占规模工业22%和19%,同比增长18%和18.9%;医药化工销售109亿元,利税12.6亿元,占规模工业25.5%和26.5%,同比增长15.2%和13.3%;机械电子销售111.6亿元,利税13.7亿元,占规模工业26.1%和28.9%,同比增长25%和35.6%。

      特色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完成服务业投入34.67亿元,同比增长65.6%,已开工服务业重点项目22个,完成投资14亿元。“三边”旅游开发加快推进,实现旅游总收入31.64亿元,旅游创汇477.46万美元。“城边”建成开放南洲公园和愚池公园二期工程,旅游精品工程龙山风景旅游区基本成型,城市品位和艺术内涵得到提升;“山边”筹建茅山茶博园、盛天生态观光园二期工程,填补了茅山茶文化休闲观光空白;“水边”加快推进儒林水城、长荡湖水庄建设。市场建设步入快车道,万和奥特莱斯购物公园项目进展顺利,江南茶都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并启动建设,北水关农贸市场、虹桥农贸市场加紧规划和拆迁,江苏尧塘花木市场投入营运。全市金融运行平稳,房地产业持续规范发展。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科技对接成效显著,全年与高等院校开展科技经济对接活动6次,签订合作项目4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势强劲,全年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科技型农业企业2家,“江苏金坛光伏产业园”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84.2亿元,增长31.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7项,申请专利800件,其中发明专利200余件;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全市新增华钛化学、太阳能光伏、汽车电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家企业研发机构,红太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亿晶光电、华钛化学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金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已有常州百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入驻。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引进海外归国人才32名,其中领军型人才8名。创业投资破题发展,已注册创投公司1家,投资管理公司13家,合计注册资本7.6亿元。引进风险投资,亿晶光电、华盛天龙完成股权融资,企业上市进程加快。

      2.三大需求平稳增长,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

   今年来,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巨变、市场波动加剧,但我市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总体仍保持平稳增长,继续有效发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2.1亿元,增长21.1%;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1.3亿元,同比增长18%。除房地产消费受多种因素抑制有所回落外,其它消费热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汽车、通信、教育等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上升,全市小轿车保有量17104量,新增2256辆,其中私家车保有量10977辆,新增2061辆。

      投资需求合理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增长30%,其中工业投入122亿元,增长22%。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投资104亿元,占全市工业投入85.5%。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8个,增资项目13个,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61亿美元,同比增长36.8%,其中制造业项目占全市实际到账注册外资的7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0.84亿元,比年初增加19.1亿元,其中对光伏产业新增贷款6亿多元,有力保障了优势产业的发展。集约推进载体建设,对全市142处地块、9498亩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进行调整,拓展了招商引资的土地空间;明确“园区共建”思路,完成了金东、金西工业园总体规划,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面前,坚定不移地推进拆迁安置工作,工业园区完成拆迁34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48万平方米。

      外贸外经保持较高水平。全市自营出口历史性跃上10亿美元台阶,总额达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66.9%。新材料、机械电子等一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总量明显扩大,特别是新材料(光伏产业)出口4.17亿美元,占全市自营出口总额的40%。规模企业出口支撑作用明显,出口实绩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18家,其中亿晶光电出口3.9亿美元,成为我市首个年出口超3亿美元的企业,列常州市年出口额前30位企业中第2位。外经合作稳中有新,完成外经营业额9631万美元,同比增长11.2%,新派劳务763人,期末在外人数1400人。全年新签千万美元以上项目5个,同比增加2个,其中金坛建安在尼日利亚的LEKKI别墅项目合同额达3500万美元。

      3.城乡建设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08年,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市目标和“生态环境攻坚年”活动,我市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市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城区建设项目加快实施,2008年完成投资8.68亿元。市政路网框架更趋完善,已完成经十路、环湖北路、华城中路东延、下塘河滨河路建设和东二环、西门大街、沿河东路白改黑工程;东三环南延、南一环东延、经八路、汇贤路南延可施工段基本完成;全市新(改)建道路152.8公里,新增公路里程181.5公里,随着薛埠丁家边道路建成通车,我市农村集中居住点100%通上了等级公路,走在全省前列。城乡绿化八大工程基本完成,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211公顷。大力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规模猪场加快了清洁化生产进程,全市82个村通过“三清一绿”达标验收,32个村达到“五化三有”标准。全市完成31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

   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177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37吨,与上年相比分别削减4.1%和4.4%。完成加怡热电机组节能改造及烟气脱硫回收等5个节能与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其中盘固水泥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项目投入运行;卿卿针织、金标毛纺等企业积极推广“能效电厂”计划,中盐金坛公司、江苏鸿昌泰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2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淘汰落后用能设备20台套。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三年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全市已累计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29家,顺利完成367家排污企业的排污申报、核定工作。向上申请中央及省补助资金共7346多万元已拨付到位,指前、薛埠、直溪、儒林4个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一期工程已结束并投入运行,一污厂、二污厂脱氮除磷提标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河头、尧塘、水北集镇段截污工程顺利竣工,区域管网已铺设结束;南环二路、金武路、东三环、西门大街、经九路15公里污水主管网以及经九路泵站已竣工。我市连续第三年荣登“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荣誉榜。

      生态建设成果丰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攻坚年”活动,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2分,通过了国家生态市省级技术考核、工作考核,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考核。薛埠、直溪、尧塘、朱林、儒林、指前6个镇全部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环境优美镇考核验收,全市50%的行政村创建成为省级或常州市级生态村,80%的中小学校建成各级绿色学校,6个社区创建成省级或常州市级绿色社区。

      4.民计民生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我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8169元,同比增长14.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710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9484元,同比增长14.8%。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增城镇就业8323人,实现再就业援助328人;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市城镇综合参保率达97%,参保人数达8.35万名,享受老年养老补贴69670人;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4547万元。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创成3个省级卫生镇和24个省级卫生村,入选“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市”;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工程,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创建成功,华罗庚实验学校二期、实验幼儿园迁建项目竣工,城区学校体育场地塑胶化改造基本完成;图书馆新馆启动建设,建成15个“五星级文化示范村”,金沙影城、戴叔伦书院对外开放;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展顺利,已累计转换4万户,有线电视组组通工程提前一年基本完成。

   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宏观环境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取得上述成绩,令人振奋。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仍在蔓延,不仅给我市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压力,经济发展中潜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露,如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够强,开放型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较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客观因素仍然存在,等等。这些困难和矛盾,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需要科学分析和正确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困难中实现发展,把经济平稳增长的态势保持下去,力争做得更好。

   立足我市发展实际,根据中共金坛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建议2009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详见附表):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其中工业投入增长15%;

  ——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增长6亿美元;

  ——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增长3亿美元;

  ——自营出口总额增长12.5亿美元;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806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37吨;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以上;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6分以上。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发展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既考虑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需要,也考虑了发展的条件,体现了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又与实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五年目标的要求相一致。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15%以上,我们的考虑是:第一,这是发展的需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省及常州市都将2009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定为10%左右,常州其它辖市区及丹阳、句容等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定为10%-20%。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市要如期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化“危”为“机”,加快历史性跨越进程,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也是满足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和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第二,从可行性看,这个目标通过努力基本能够实现。首先,中央、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应逐步显现,将为我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其次,面对国际市场萎缩,国外资金更趋短缺,对各行各业发展的宏观约束更加严峻的现实,各级各部门拼抢各种资源、各种政策和各种市场的决心将更加坚决,创新发展提高的各种努力将更加坚定,政府让利企业的措施将更加密集,企业借势发展的内在动力可能趋增;再次,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正在不断完善,培育了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随着这些新兴产业不断成长壮大,加之业已形成规模并在金融危机中经受了考验的服装、机电产业,将为我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二)关于三大需求的预期目标

   继续保持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相匹配,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预期目标的需要。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及其负面效应的影响下,我市连续几年投资高增长的趋势受到一定抑制,但在国内政策利好不断、企业发展需要和当前投资成本较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投资需求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必须在招商选资、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增加有效投入。考虑到内外资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5%,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增长10%。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陆续落实,既直接刺激城乡消费,也有基础设施领域扩大投资传导到消费领域的预期。因此,要抓住机遇,在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2%。出口需求对于我市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影响重大。尽管受金融危机直接影响,欧美市场需求减弱,我们仍然要在稳定纺织服装出口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励光伏、机电产品出口,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自营出口总额预期增长10%。

   (三)关于财政收入的预期目标

   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期增长10%。这主要是考虑到,一方面,今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经济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今年减税因素密集出台,财税收支矛盾将异常突出。据财税部门分析,今年是近几年来增支、减收因素最多的一年,多项藏富于民、藏富于企的政策实施,包括增值税转型减收、房地产政策调整减收、个体工商户起征点调高减收、小规模企业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整为3%减收、福利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退增值税减收、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等。当然,今年也存在一些增收因素,两相抵消后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如果经济形势没有大的好转,预计2009年将存在较大的财力缺口,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有压力。

   (四)关于科技研发、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应该保持一个适度的比例关系,2008年为1.8%,超过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标准值0.3个百分点。2009年安排R&D 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虽然只增加了0.1个百分点,但随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稳定增长,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的总额也将保持同步扩大。关于能耗指标的安排,主要考虑到我市光伏和精细化工占工业经济总量一半左右的产业结构,能耗下降的压力较大。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的目标,安排2009年下降4%以上。能耗下降目标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分以上的目标一样,都是创建国家生态市的重要指标,是提高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优化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必保指标。需要我们建立健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全力巩固水环境治理和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成果。

   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实现上述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压力。需要我们加强经济形势监测分析,及时准确研判,提出具体应对措施;坚决落实,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加强分类指导,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形成抓落实、保增长的强大合力。

  三、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2009年全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81个,总投资321亿元,2009年计划投资121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12个。

   (一)2009年重点项目安排的主要原则

   2009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安排主要体现四项原则:

      一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实施工业集中区、输变电工程、道路交通建设等工程。主要包括:金东和金西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220千伏茅山(殷庄)等3个输变电工程、丹金溧漕河改线工程、241省道北段、农桥改造、航道驳岸、城市道路建设等。

      二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主要包括:多晶浇注切片电池组装、年产1000万台新型空调换热器、新型合金材料、灯饰灯具五金餐具、真空制盐(二期)、风能发电机及配件等。

      三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基层科教文卫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城东医院和二院移址搬迁、常州市水上运动项目训练基地等。

      四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生态工程。主要包括:长荡湖综合整治、区域安全供水工程、污水管网、城市天然气工程、垃圾填埋与粪便处理场、环卫设施、农村改水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

   (二)重点工业项目情况

   2009年工业投入1000万元以上项目共有97个,总投资137.9亿元,2009年计划投资61.33亿元,分别占全部重点项目的54%、43%、51%。其中:当年投入超亿元的工业项目有19个,总投资94.2亿元,2009年计划完成36.8亿元。         

  重点工业项目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分   类

  个数

  计划总投资

  2009年计划投资

  亿元以上

  33

  114.6

  41.96

  5000万元-1亿元

  20

  11.61

  8.79

  1000万元-5000万元

  44

  11.69

  10.58

  合计

  97

  137.9

  61.33

   (三)重点服务业项目情况

   2009年,是省扶持服务业发展、实施营业税优惠政策的第一年。加快服务业发展,要在争取启动本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同时,继续加大力度争取省和常州市服务业扶持资金的支持,做到紧扣旅游业和市场建设两大重点,优化布局重整合、规划导向抓集聚,在重点产业规划、集聚区规划和龙头项目确定上有所突破。

   全力推进26个市场旅游重点项目和17个房地产项目。

     重点服务业项目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分   类

  个 数

  计划总投资

  2009年计划投资

  市场及旅游

  26

  47.71

  15.97

  房地产

  17

  76.36

  22.2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