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思路:
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省环保大会精神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保优先方针,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深入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强化四项职能,落实四个保障,克难求进,开拓进取,努力实现环保工作的新跨越,为我市“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金坛”提供切实的环境保障。
二、重点目标:
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认真制订2007年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方案及创建重点工程计划;加强对各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及生态村创建工作的督促指导,力争使所有镇基本达到全国环境优美镇考核要求,并建成省级生态村18个,常州市级生态村37个;巩固小康环境质量达标成果,确保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保持在80分以上;配合市经贸部门扎实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在10月底前完成各类违纪违规化工生产企业的集中整顿、淘汰等整治工作;全面推进污染集中治理,完成市政府限期接管的146家企业与二污厂的接管工作,着力推动5个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确保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3.7%和3.6%;完成排污费征收850万元;完成20个企业污染排放联网监控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 突出抓好四个重点
1、加快推进生态市创建步伐。根据《金坛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对照考核指标,结合我市实际,认真制订2007年度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各项创建工作要点,并进行分解落实;加强创建工作的面上推动和纵向协调沟通,会同各有关部门及各镇政府全面实施创建“八大工程”,建立创建重点工程建设督办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健全创建台账资料,为确保2008年实现生态市创建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深入开展环境优美镇、生态村创建活动。认真研究制定2007年度环境优美镇、生态村创建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优美镇、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力争使全市所有镇在年底前基本达到全国环境优美镇考核要求。同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生态村创建及农村“新三清”工作为抓手,着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年内建成省级生态村18个,常州市级生态村37个,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3、全面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根据省、常州市关于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及我市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按照“逐个排查、集中整治、入园进区、改造提升”的总体要求,积极配合市经贸部门研究制定我市化工生产企业接管排污、入园进区和集中发展规划,依法淘汰、取缔、关闭一批违法违规的化工生产企业。按照江苏省《化学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推进化工企业的提标,促使化工企业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初步形成我市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4、加快推进工业污染集中治理步伐。认真研究制定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若干意见,报市政府印发执行。加强科学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努力推进儒林、薛埠、指前、朱林、直溪五个镇污水处理厂及搜集管网建设工程;在开发区、金城镇工业集中区首批44家企业与二污厂基本接管到位的基础上,全面完成第二批146家企业与二污厂的限期接管工作。
(二) 切实加强四项职能
1、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为确保一举通过“创模”复查和小康环境质量的全面达标,今年,将着力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一是进一步巩固“创模”成果,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大力开展“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建设,进一步加强餐饮业油烟治理工作,督促指导加怡热电厂完成2台机组脱硫改造工程,促使激素所、胶粘剂厂及金虹集团如期完成整体搬迁工作;加强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及建筑施工噪声的统一监督管理,配合做好国家园林城市考核细则涉及的相关环保指标的达标工作,并建立健全创模台账资料,力争一举通过复查考核。二是继续抓好水域功能区达标工作,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加大对长荡湖、钱资荡等重要水域及7个小康考核断面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确保小康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保持在80分以上。三是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督促各镇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应急预案及保护管理办法的制定,会同市爱卫部门对日供1000吨以下自然村水厂水源地(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并配合相关部门继续推进实施区域联网供水工程,确保河头、尧塘、水北、儒林4个镇与市区联网供水,确保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
2、加强污染源头控制。一是强化环保规划工作。督促指导经济开发区编制完成生态园区建设规划,结合镇域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各镇环保规划及工业集中区区域环评的编制工作,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和质量审查,使各项环保规划真正能够发挥科学的依据和指导作用;二是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管理。认真按照国家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环境功能布局及总量控制要求,把好项目环保审批关,要求新上项目必须严格履行环评审批、试生产核准及“三同时”验收等管理程序,对污染项目继续实行会审、会商制度,提高化工、印染、电镀等重污染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对园区以外的小型化工企业,今年起不再批准任何形式的改扩建项目。对“两高两低”产品(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产品)的审批实行“绿色通道”。三是着力加强对建设项目 “三同时”执行情况的跟踪监察,对多年来结存的“三同时”项目继续开展集中清理,确保环保“三同时”执行率和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四是配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和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着力推动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培育企业循环经济试点5个;配合经贸部门积极引导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年内计划完成对12个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组织10个企业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工作,实现重点工业污染源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
3、加强环保执法监督。一是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现场监督力度,继续采取日常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查相结合、监察与监测相结合的督查机制,加密夜间及节假日督查频次,对未批先建、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严重超排、蓄意偷排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力争罚款数额超过2006年的50%。二是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依法行政和环境管理中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作用。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创模复查、小康环境质量达标和执法监督开展好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以“说得清”为目标,完成省统一部署的饮用水源、农村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普查工作;建立环境预警监测机制,切实提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能力。三是加强对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工作,对有毒有害危险废物实行强制性送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并严格执行危废转移、处置审批制度和全过程监管;加强对放射源的监督管理,全面完成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发放工作。
4、加强环保制度管理。一是加强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排污申报登记及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充分发挥排污收费工作的经济杠杆作用,全面完成并力争超额完成全年排污费征收任务。二是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制度。根据上级下达的主要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指标,科学合理地核定各镇、各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把总量削减任务落实到各镇和各重点排污企业,实现化学需氧量削减3.7%,控制在0.571万吨以内,二氧化硫削减3.6%,控制在1.368万吨以内。三是切实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对化工、印染、建材、电镀等污染行业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继续扩大综合排污许可证发放的覆盖范围,确保在2007年底前全市所有排污单位实现持证排污。
(三) 狠抓落实四个保障
1、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机制。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我们一是要立足本职,认真履行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环委会例会和议事协调机制,依靠市环委会的组织和推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政府,推进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环境保护局面。二是要积极参与综合决策。以生态市创建及化工企业专项整治为契机,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实行污染集中治理和总量控制、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提高参与综合决策的能力。同时,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项目的综合决策,当好市委、市政府参谋,力争从源头减少污染矛盾。
2、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以环保“四进”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国务院《决定》和各级环保大会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绿色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理念,引导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监督。年内计划创建“绿色社区”省级1个、常州市级1个、金坛市级2个,创建“绿色学校”省级1所、常州市级8所、金坛市级8所;创建“绿色宾馆”2所,常州市以上环境友好企业3家。在全市150家单位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评定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公开评定结果。充分依靠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和新闻监督,广泛宣传生态创建和环境整治成果,公开曝光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及污染治理设施操作人员的科学发展观和环保法制教育,举办环保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及岗位技能培训班各1期,进一步提高各个层面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忧患意识。定期编印《环保工作简报》,全年不少于12期;及时报送《政务信息》全年不少于36篇。
3、加强环境信访纠纷调处力度,进一步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认真受理和调处环保信访纠纷,进一步完善信访受理、查处、督办和反馈机制,提高调处质量,加强污染事故和纠纷的超前防范,有效减少重复信访和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情况的发生。实行有奖举报,力争透过群众信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环境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并认真做好环保建议提案的办理工作,力争使代表委员对办理的满意率达到100%。
4、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一是加强学习。创新学习机制和学习形式,强化学习考核,不断提高环保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二是全面落实政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阳光监督、阳光执法、阳光审批和阳光收费,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促进依法行政。三是切实加强制度管理。认真开展效能督查、纪检监察和月度考核工作,做到有章必循、有违必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提升环保形象。四是进一步创新服务举措,扎实开展软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科学学会的中介服务功能,为基层、企业和群众提供项目申报、环保法律及污染防治技术服务,努力塑造优质服务、高效服务的环保新形象。五是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充分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六是积极探索和建立环保派出机构,建立片区环保中队,聘请环保义务监督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保监督网络,增强污染防控能力。七是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面建成污染源远程监控中心,年内完成对20家重点污染源联网在线监控;积极争取资金,着手开展环境监测站现代化建设,扩大特殊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努力维护区域环境安全。
二00八年一月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