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条 为了贯彻实施江苏省城市发展战略,适应全省区域空间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和规范金坛市域各项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和要求,对金坛市1994年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8.《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
9.《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通知》
10.《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11.《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
12.《常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
13.《金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3条 规划指导思想
1.规划体现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区域办调发展的整体观,适应竞争、合理分工的市场观。
2.以科技进一步为依托,进一步完善、优化投资环境,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3.根据苏锡常都市圈“紧凑性城市和开敞型区域”相结合的空间组织要求,充分协调城镇发展、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4.通过对未来必要的城镇建设空间的评估,确保城市拓展用地的需求,促进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相结合,形成集聚发展。
第4条 规划范围
1.市域:金坛市的行政区域,规划总面积976.3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
金坛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起河头镇界,西至金城镇界(原后阳乡界),南以长荡湖为界,北至白塔镇后高湖,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3.城市规划用地范围
金坛市城区规划用地范围西起改道的丹金漕河,东至原城东乡界,南至钱资荡,北以通济河与经济开发区界交汇处为界,面积为62.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6.8平方公里。
第5条 规划期限
近期:2001年-2005年
远期:2006年-2020年
远景:至21世纪中叶
第6条 规划重点
1.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布局结构,明确人口与产业集聚的主要空间,对沿湖地区、水网地区、山地丘陵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2.完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布局,重点考虑沿江高速、扬溧高速公路、常溧公路、大广公路、金宜公路等对金坛城镇发展的影响。
3.从生态环境因素着手深入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分析城市拓展的动力与机制,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顺应金坛经济形势的发展。
4.坚持以自然和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及公共空间体系,突出体现绿色城市设计思想,体现城市的自然环境风貌和历史人文景观,创造具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
第二章 功能定位
第7条 区域功能定位
1.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交汇处重要的节点城市,常州市的二级中心城市。
2.全省的服装加工出口基地;重要的机械电子产品制造和组装基地;利用盐矿资源优势,建成盐产品及盐化工生产基地。
3.利用茅山风景区和长荡湖风景区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建成苏锡常都市圈内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第8条 与苏锡常都市圈的协调发展
加强金坛西部山地丘陵地区整体生态环境建设,为苏锡常都市圈城镇发展提供巨大的环境背景支撑和生态环境缓冲空间;在茅山丘陵地区旅游开发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根据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组织要求,加强金坛市域生态开敞空间规划建设和城镇的空间集聚发展,实现金坛市域城镇空间与生态开敞空间的有机交融。
第9条 与南京都市圈的协调发展
借助南京化工产业雄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资源优势,发展金坛市盐化工业,延伸盐化产业链;借助南京电子工业强大技术力量,强化金坛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
第10条 与上海大都市圈的协调关系
充分利用上海的技术、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接受上海的产业扩散和经济辐射,发展与上海配套协作的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挖掘金坛市特种水产、花卉名木、无公害蔬菜等膛产品资源优势,形成产业化经营,建成上海及周边区域服务的都市型农业生产基地。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11条 战略思路
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为核心,加快改革和创新步伐;加大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建成高效农业产业带;全面推进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全方位开拓建筑市场;加快金坛经济开发区和中心镇工业小区规划建设步伐,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新兴服务兴;加快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城市竞争力;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市域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第12条 战略重点
(1)以资源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培育新兴产业。
(2)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推进产业高级化。
(3)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构筑开放型经济。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12条 战略目标
年平均增长速度:近期(2001-2005年)为14%,中期(2006-2010年)为10%,远期(2011-2020年)为8%左右。
第14条 金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略)
第三条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第15条 第一产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
(1)发展战略:在保持农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利用加入WTO的宏观环境和位于苏锡常都市圈的区域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链和产业群。
(2)空间布局:根据市域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农业历史基础,发展多种经营。规划形成西部茅山丘陵生态农业区、东部洮滆平原区和中部洮滆圩田农业区,其中,重点地区建成典型特色农业示范区。
第16条 第二产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
(1)发展战略:坚持以产业升级为前提,加速一批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用高新技术提升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电子、建筑材料等支柱产业;加强区域合作,提高金坛市在区域劳动地域分工和产业链中的地位;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实施名牌战略,在服装、机电、化工、建材行业形成一批在全国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
(2)空间布局:常溧公路沿线为第二产业集聚的主要区域。重点建设金坛市经济开发区、金城镇工业园区,以及薛埠、朱林、直溪、尧塘、儒林、指前的工业小区。劳动密集型工业主要向镇级工业小区集中,技术密集型工业主要向经济开发区集中。
第17条 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
(1)发展战略:巩固商业流通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积极培育旅游、科技咨询等新兴产业,充分提高城市功能。
(2)空间布局:城区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中心职能,大力发展商贸、金融、信息、咨询、文化教育、体育、旅游服务等产业,逐步建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城市中心区主要发展三产,制造业向经济开发区转移。以中心镇和一般城镇为依托,形成茅山、长荡湖休闲度假区,健全农村经济服务网络,积极兴建农民商贸城(街)。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18条 城镇发展战略
(1)集聚发展中心城市,重点培育中心镇。
(2)加快生产要素有效流动,推进人口、产业向城区、中心镇集中。
(3)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第19条 城市化水平预测(略)
第二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20条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个中等城市(城区)、一个中心镇(薛埠镇)和5个一般镇的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金坛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等级规模
|
城镇名称
|
城镇人口(万人)
|
2000年
|
2005年
|
2020年
|
一级(>20万人)
|
城区
|
11.91
|
16
|
24
|
二级(>3万人)
|
薛埠
|
1.33
|
2.5
|
3.5
|
三级(1-2万人)
|
直溪
|
0.79
|
1.3
|
1.5
|
指前
|
0.34
|
1.0
|
1.3
|
儒林
|
0.70
|
1.1
|
1.3
|
朱林
|
0.55
|
1.0
|
1.2
|
尧塘
|
0.56
|
1.1
|
1.2
|
小计
|
-
|
5.5
|
6.5
|
合计
|
|
|
24
|
34
|
第21条 城镇职能结构
以城区为中心城市,薛埠作为省级中心镇建设,其它镇作为一般镇建设。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根据城镇的产业基础、资源特色和区域环境的要求,明确城镇的发展方向。
城区:具有综合性功能的中等城市。
中心镇:强调生态观光农业、旅游业、资源型加工和特色市场流通业的发展,不再新建采石点,限制并逐步取缔污染型企业,建成金坛市重要的生态旅游型城镇。
一般镇:强调各镇的特色和作为农村地域服务中心的功能,对于和周边城市相邻的城镇,应充分发挥其边贸城镇的职能。儒林镇、指前镇以发展沿湖观光农业、生态水产养殖及资源型加工、边贸业为主,尧塘镇以园艺业、商贸流通业为发展方向,朱林镇依托交通优势,发展工业和商贸业,直溪则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采掘业,延伸相关的制造业以及服务业。
第22条 城镇空间组织
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常州市城镇体系规划的城镇空间布局相协调,城区、指前等为镇广城镇聚合发展轴上的重要城镇,在市域空间上形成南北向城镇发展轴,城区、薛埠、朱林、尧塘依托常溧公路、沿江高速公路,成为常溧城镇聚合轴上的重要生长点,规划形成东西向城镇发展轴。
沿城镇发展轴,以资源开发为导向,以重点城镇空间开发为依托,形成环湖产业区、西部山地丘陵产业区、盐化产业区、特色农业区等重点产业发展区。
第三节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
第23条 村庄规划指导思想
(1)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的镇村居民点体系。
(2)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配套为手续,维持生存条件,创造集聚条件,配合城镇合并,引导分散的居民点逐步向城镇集中。
(3)行政村区划调整后,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建设中心村。
第24条 村庄撤并原则
(1)中心村和基层村下辖的自然村要进行有序规划,住户分散的、村庄规模小就近向规模较大的、居民点集中的村庄集聚。
(2)居民点的撤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强令急中、硬性动迁,要逐步解决。
(3)适应城镇发展要求,城镇规划用地范围内的村庄集中到镇区统一建设。
(4)因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建设项目需要拆迁的村庄,必须集中建设。
第25条 村庄空间规划
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城镇布局和空间组织结构,适时、稳妥的对村庄进行撤并。(略)
第四节 空间利用及开发建设管治
第26条 空间利用策略
(1)区域整体协调规划策略
(2)土地利用需求类型调控策略
(3)生态廊道与开敞空间规划策略
第27条 空间管治目的
(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协调农村空间、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关系,防止空间布局出现重大失误。
(2)确保城区、薛埠城镇空间拓展的需求,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第28条 空间类型的划分
将全市域划分为农村空间、生态敏感空间和城镇空间。(略)
第29条 空间利用及管治
根据空间分区类型,分别对农村空间、生态敏感空间和城镇空间提出空间利用及分区管治要点,促进金坛市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略)
第五节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第30条 公路网规划
依托规划的扬溧高速与沿江高速公路,构建五横七纵的骨架公路网络。(略)
第31条 航道、港口规划(略)
第32条 场站建设(略)
第33条 铁路建设
第六节 基础设施规划
第34条 水资源利用规划(略)
第35条 供水工程规划(略)
第36条 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指标:远期城区人均综合生活污水指标为225l/人.d,地均综合生产污水指标为135m3/ha.d;市政及其它污水量取生活、生产污水量和的5%,污水集中处理率90%。镇区及农村污水量以给水量的70-80%计,镇区污水集中处理率60%,农村50%。
(2)污水量预测(略)
(3)污水处理厂
规划设置城市污水处理厂两座总规模14.0万m3/d。市域中、西部在指前、直溪和朱林设置污水处理厂;市域东训水北、河头、尧塘、儒林等镇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输入武进东安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村庄以生态污水为主,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或采用沼气池等方式进行综合利用,部分生活污水作为农服。
第37条 代电工程规划(略)
第38条 信息化规划(略)
第39条 燃气工程规划
第七节 市域社会设施规划(略)
第八节 风景旅游规划
第九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略)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发展规模
第51条 城市性质
全国的服装产业名城,重点的盐化工基地,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第52条 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16万,远期24万。
城市用地规模:近期18.97km2
远期26.83 km2
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第53条 布局形态
城区为单中心团块布局形态。
第54条 用地发展方向
东扩南移,近期主要完成中心城区的改造;远期着重向东扩展工业用地,向南发展生活用地。
第55条 城市布局结构
城区形成以三个功能片环绕一个核心区为特征的单中心团块状布局形态,并利用丹金漕河及下塘河形成“人” 字型生态水景环。(略)
第七章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第一节 居住用地规划
第56条 规划原则
1.逐步搬迁核心区、城南风景区、西城居住区内及丹金漕河两侧的工厂,整体优化城市居住环境。
2.以城市经营的理念指导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有序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实施。
3.按照社区建设的标准进行居住分区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套,注重人居环境的创造。
4.旧城改造过程中,逐步降低旧城区居住用地比例,疏解旧城区人口、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住宅水平。
5.加快城效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实现农村居民生活城市化。
第57条 规划指标
规划居住用地810.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0.20%,人均33.76平方米。
第58条 规划布局
居住用地包括中心居住片区、西城居住片区、城南居住片区、以及城东居住小区,居住用地人口毛密度统一按 300-350人/公顷计,至少可容纳居住人口24.3万人。
1.中心居住片区
2.西城居住片区
3.城南居住片区
4.下塘河以东,华城路以南规划为城东居住小区。
第59条 中小学
1.高级中学:保留现有的3所高级中学。
2.初级中学:保留现有的5所初级中学,根据发展需要可在原址基础上扩大规模,另在城南居住片区内增设1所初级中学,初级中学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米。
3.小学:至规划期末,市区共设置10所小学。
第二节 公共设施用地规模
第60条 用地指标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346.1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90%,人均14.42平方米。
第61条 规划布局
1.公共设施按市级和居住区级两级配套设置。
2.市级公共设施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并沿城区中心的东门大街和华城中路向东西两侧扩展。
3.居住区配置符合相应的社区布局要求和配套标准的居住区级小学,项目设置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第62条 行政办公
第63条 商业金融业
第64条 文化娱乐
第65条 体育设施
第66条 医疗卫生
第67条 教育科研
第68条 文物古迹
第三节 工业用地规划
第69条 用地指标
规划工业用地621.7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3.17%,人均25.91平方米。
第70条 用地布局
工业用地规划为三片:经济开发区、电厂工业区、西城工业区
第四节 仓储用地规划
第71条 用地指标
规划仓储用地19.8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74%,人均0.83平方米。
第72条 用地布局
仓储用地主要分布于丹金漕河东部及通尧河以北地区,结合码头布置。
第八章 对外交通规划
第73条 对外公路
规划对外公路包括大广公路、常溧公路、金宜公路和金武公路四条。
第74条 航道、港口及场站规划
第九章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第75条 道路网络布局
城市道路按性质分为两类,即交通性和生活性道路,按等级分为三级,即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金坛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规划主要采用方格网形式。
第76条 道路交叉口用地控制
平面交叉口的道路缘石和红线转弯半径,主干道分别按25米和20米控制,次干道分别按20米和15米控制; 为保护交通连续性,规划在良常路、金宜公路、大广公路、南环三路的交叉处设置立体交叉。良常路与各主干道设置简易立交。
第77条 公共交通网络体系规划
第78条 小汽车发展规划
第79条 停车场规划
第十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略)
第十一章 城市空间景观规划(略)
第十二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略)
第十三章 城市防灾规划(略)
第十四章 近期建设规划(略)
第十五章 远景规划
第139条 城市结构形态
城市继续保持单中心“团块状”布局形态,各功能片区之间有较明显的绿化分隔。
第140条 用地规模
第141条 人口规模
城市合理容量为30万人。
第142条 用地发展方向
远景城市用地向东、向南发展,完善东北片用地。
第143条 主要用地布局
(1)工业用地:继续保持现有规划格局,远景发展的工业用地仍然控制在城区东部和北部工业区内。
(2)居住用地:向南发展为主。
(3)公共设施用地:继续充实、完善旧城和新区市级商业中心,并随着新的生活居住区的开发,新设2个居住区级公共设施中心。
(4)绿地。
第十六章 郊区规划(略)
第十七章 规划实施措施和政策建议(略)
第十八章 附则(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