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我市“十一五”计划的第三年,也是实现工业经济“十一五”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市工业经济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千方百计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倍努力、扎实措施,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走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规模经济的示范和集聚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努力实现我市工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全部工业:工业总产值554亿元,销售收入515亿元,工业增加值133亿元,利税58亿元,利润34亿元,增幅均在28%以上。
规模工业:工业总产值455亿元,销售收入432亿元,工业增加值118亿元,利税52亿元,利润32亿元,增幅均在30%以上。
工业投入:工业投入总量130亿元,增长30%。
节能降耗和化工整治:万元工业增加值下降6%,关闭化工生产企业60家以上,做好关停并转企业的政策落实工作。
三、主要措施
2008年,我们将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具体要做到“五个突出”、“五个促进”:
1.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促进发展后劲更持久。按照“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的方针,一方面继续狠抓在建项目进度,经常深入项目建设一线,了解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帮助解决,促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对尚未开工的项目,逐个进行排查分析,找出原因,全力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等问题,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同时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做好项目投资的前瞻性和计划性。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整合新批土地和已征未用土地指标,确保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特别是工业利用外资项目的实施。引导企业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最大限度降低土地对项目的制约。坚持把工业集中区作为引进项目、引进资金的主要载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工业集中区功能,形成集中区特色,加大企业向集中区集聚的力度,做大集中区规模。继续完善园区规划。按照配套功能同步设计和建设的要求,抓紧组织实施园区建设,为引进项目建立有效的承载平台。
2.突出抓好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更优化。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推进产业集聚。纺织服装业要促进结构优化和市场多元化,加速要素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加快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从纺织原材料、面辅料、纺织机械、生产工艺等方面整合产业价值链;提升精细化工业的整体水平,着力建设国家火炬计划金坛精细化学品基地。实施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有选择地引进投资规模大、关联度高的盐化工项目,拉长盐化工产业链。加快氟化工工业园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型制冷剂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集散地;机械电子业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主动争取和国际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嫁接,重点在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技术升级和扩大生产能力上实现突破;新型材料业重点发展以太阳能光伏材料和其他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材料等产品群,加快建设光伏产业基地。进一步培育灯饰、焊机焊接、油泵油嘴等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四大支柱产业规模和层次,力争到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形成光伏、盐化工、纺织服装3个销售收入200亿级的产业集群。
3.突出抓好规模经济,促进工业企业更强大。鼓励扶持规模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特色行业集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认真落实“一企一策”扶持政策,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规模企业群体。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要抓紧做好康泰、亿晶、华钛等企业上市工作,确保1家,争取2-3家。鼓励全民创业,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引路、行政推动等有效措施,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快速发展。推进企业家培训工程,通过网络在线培训等形式大力提升我市企业家的经营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功能作用,努力化解资金给我市企业带来的瓶颈问题。2008年力争新增规模企业120家,其中,新增亿元以上企业 15家,总数达80家,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3家(江苏江东化工有限公司、普莱森钢管、金昇集团),总数达9家,其中10亿到20亿元企业5家,20亿元到30亿元企业3家,30亿元以上企业1家。
4.突出抓好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更科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中心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引导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作为当前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形式,大力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引导企业重视信息化建设,强化品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继续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在优势行业争创一批驰名全省全国的品牌和免检产品,来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带动我市经济的发展。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一批管理规范、制度完善的产学研联合体,促进技术向企业转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好纺机、光电精密铜管、新型环保制冷剂、焊机等重点项目,抓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认真落实与江苏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对接的成果转化力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向依靠技术进步的集约型转变。
5.突出抓好节能降耗,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更协调。按照“控制增量、调整存量、减少总量”的原则,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盘固12兆瓦余热发电和加怡热电发电机组抽凝式到背压式的改造,两项目完成后预计可各节能1万吨标准煤。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2家,循环经济项目5项,选择重点耗能企业1-2家进行能源审计试点,对全市重点企业耗能企业中年耗标煤万吨以上企业进行一次节能监测。在今年化工整治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2008年将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大化工整治力度:加大督查化工生产企业问题整改的工作力度,加大依法关闭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的工作力度,加大依法行政、联合执法的工作力度,加大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搬迁转产的工作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