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市人大十四届五次会议制定的年度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各镇(开发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克难求进,坚持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突出“又好又快”发展主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了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部工业:全部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0.8亿元,同比增长27.5%,完成年计划的101.8%;销售收入405亿元,同比增长27.7%,完成年计划的102.3%;工业增加值105.7亿元,同比增长28.8%,完成年计划的103%;利税42.2亿元,同比增长33.9%,完成年计划的107.1%;利润25 亿元,同比增长31.0%,完成年计划的111.1%。
规模工业: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0亿元,同比增长34.5%,完成年计划的103%;销售收入342亿元,同比增长33.2%,完成年计划的104.8%;工业增加值88.2亿元,同比增长29.5%,完成年计划的105.5%;利税36亿元,同比增长27.1%,完成年计划的104.3%;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29.6%,完成年计划的108%。
民营企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8%。新增民营企业880家,比计划多出80家。新增注册资本完成16.5亿元,高出计划3.5亿元,新增就业人员8000人,累计达14.2万人。
工业投入:完成工业投入100.5亿元,同比增长37.1%,完成年度计划的100.5%,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入61.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4.4%。
二、 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特点
2007年,在面临人民币升值、用地门槛提高、生产成本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我局加大经济运行分析,强化有效投入和科技创新,狠抓关键措施,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规模经济支撑增强。从全部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看,增长的幅度都超过了年初的目标,其中工业产值增幅提高了2.5个百分点,销售提高了2.7个百分点,增加值提高了2.8个百分点,利税提高了8.9个百分点,利润提高近10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规模工业产值、销售、增加值、利税、利润分别占全部工业的81.6%、84.4%、82.3%、85.3%、92%,所有指标占全部工业比重首次全部超过了80%,规模经济继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00家,总数达605家;新增亿元企业15家,总数达65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6家。
二、项目建设有效推进,投资结构逐步趋好。围绕年初确定的重点项目特别是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我局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强化挂钩联系,协调解决问题,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当年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由年初的143个增加到220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增4个,累计达到35个,已开工在建项目27个。江东化工、晨风高档服装、亿晶太阳能电池及封装组建、美晶太阳能单晶硅切片、高创逆变焊机、激素研究所等11个项目已竣工投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全市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完成投入82.4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的比重达到82%。其中,纺织服装业投入23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的22.9%,加快了晨风高档服装生产线、苏标高档纺织面料生产线,童鹰纺织印花制品等项目建设力度,加速了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延伸;机械电子业投入达19.2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的19.1%,普莱森钢管、苏拉纺织、晨辉电子、欧华电子等项目,切实为我市机械电子产业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推进作用;精细化工业投入19.4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的19.3%,江东化工、康泰氟化工、华钛化学等项目,为做强做大我市盐化工产业、氟化工产业、光固化材料产业打下了基础;新型材料业投入20.8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的20.7%,同比提高10多个百分点,美晶太阳能、亿晶光电、天顺太阳能等项目促进了我市光伏产业的快速提升。
三、园区建设力度加大,集聚效应逐步提升。2007年我市继续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投入力度,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承载项目、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乡镇区划调整为契机,按照“布局集中、用地节约、梯度分布、产业集聚”原则,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镇工业集中区,朱林、薛埠等镇充分利用沿江、扬溧两条高速公路的开通带来的“道口经济”,做好集中区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同时,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进了园区(集中区)建设。预计今年开发区和7个镇工业集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7亿元,其中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5亿元,同比增长28%,7个镇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8亿元,同比增长68.2%。7个镇工业集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利税21.5亿元,同比增长28%。园区产业集聚逐步明显,形成了油嘴油泵、绝缘套管、密封件、汽轮机叶片四小特色产业区。以亿晶光电、美晶太阳能为龙头的光伏产业园发展迅速,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盐化工业园产业链条不断向上下游延伸,盐化产业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园区(集中区)已成为全市调整工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 集聚和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主战场。
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按照科技创新大会的部署,我局认真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技术创新已逐步成为企业共识。今年确定培育的2家常州市企业技术中心,华盛天龙和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已通过验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已达7家。金土木工程仪器有限公司、春江农化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的6只产品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华钛“中科大-华钛光固化基础与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亿晶“光伏多晶硅成形系统研制”和金昇“无线网络工程技术研究”3个项目成为2007年常州市第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全市今年新增国家高新企业3家,累计达到6家,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6家。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今年新申报国家免检产品3只(成松防水、金标毛纺、金坛柴油机),江苏省名牌产品13只,常州市名牌产品29只。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只,中国驰名商标1只,国家免检产品3只,江苏省名牌产品22只,江苏省著名商标6只,常州市著名商标21只。
五、节能减排强势推进,化工整治初显成效。2007年,全市上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三管齐下。成立了市节能监测站,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对重点耗能行业、企业责任落实情况,工作机制建立情况,节能项目实施进度等,加强督促检查,健全节能减排推进体系,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的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5个循环经济项目投入生产。在节能和降耗的同时,在化工、印染、建材等行业推行清洁生产试点,2007年有12家企业通过审核,成为清洁生产合格企业,全市已有36家清洁生产合格企业。进一步加大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力度,大力推进化工生产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到目前为止,已关闭化工企业65家。同时,根据有关要求,编制我市化工园区规划,保留金坛盐化工集中区和金城镇培丰化工片区,不再设立新的化工园区。
六、工业结构不断调整,支柱产业更加凸现。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我市工业坚持“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道路。全市工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效益更加提高。四大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由去年的94.6%上升到今年的95.3%,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业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所占比重已从原来的三分之一下降到现在的不足四分之一,但通过运用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加强管理等手段,服装业效益同比提高50%;新型材料业占规模工业的25.8%,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主要产品已从原来科技含量低的水泥砖瓦建材为主,逐步向高性能材料、新光源材料、光电显示材料等新型材料与传统建材共存的方向转变;机械电子业产业链条不断拓展,纺织机械、农业机械等整机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技术升级和扩大生产能力有了新突破;精细化工业虽然发展速度放慢,但化工企业小而散,污染高而效益低的情况有了明显改观,逐步摆脱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污染的发展方式;全年四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7.9亿元,同比增长34.2%,占全部规模企业销售比重达到95.2%左右,比去年提高0.7个百分点。支柱产业的做强做优,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七、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发展环境愈加优化。围绕服务工业经济的部门职能,我局积极做好经济运行分析、项目建设、节能减排方面的服务工作,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准,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加大跑部跑省市力度,积极为乡镇和企业争取各种扶持资金和政策。2007年,为5个镇工业集中区争取省市扶持资金184万元,为41个企业、单位争取省市各类扶持和奖励资金625.5万元,帮助盘固水泥、德众齿轮、春江农药、天驰轴承等四家企业办理购置国产企业设备抵免所得税2000万元,争取省节能减排扶持资金110万元,电力需求侧项目资金30万元,新型墙材技术改造扶持资金30万元,发展散装水泥基金返还给企业100余万元。积极创新服务思路,按照项目推进年的要求,以“服务企业,推进项目”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委派多名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骨干,深入重点项目和企业,为重点项目和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开展整规工作,优化市场秩序。我局认真履行市整规办 “牵头、协调、督查、整合”的职能,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以及豆制品专项整治和生猪屠宰卫生安全专项检查;积极开展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成功筹建两条示范街、六家省级和常州市级示范店;继续做好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和酒类流通随附单的推广工作,规范酒类流通市场等工作,奠定了全市良好的商贸市场秩序。
总体上看,2007年我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经济总量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但国际国内诸多不稳定因素依然制约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国际上由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的新一轮工业原材料上涨造成我市企业生产成本普遍增大,企业利润增长的空间被严重压缩,国家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加强导致我市主要依赖外贸出口的行业和企业效益受到很大影响,国家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较大;从国内情况来看,国家土地利用控制更加严格,节能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我市工业面临的工业用地和节能降耗压力很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给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业的盈利能力带来巨大考验;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规模经济集聚作用不够明显,大企业、大集团不多,品牌建设、技术创新仍显薄弱,项目建设上还是以量的扩张为主,能带动产业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偏少。在认识到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工业经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发展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予以鼓励和扶持,我市工业正面临调整优化结构的最佳发展时期,企业效益普遍较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面对机遇和困难,我们将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破解难题谋发展,抓住机遇促发展,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