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局长李留清在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
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一、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为财政预算顺利执行奠定了基础,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财政支出在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稳定发展基本需要的同时,重点保障了改革发展和稳定决策措施的实施,圆满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根据金库报表初步汇总,全市完成财政收入总计223662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1.7 %,增长30.4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33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2.5%,增长28.1%。全市完成财政总支出16755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10.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5604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12.9%;我市当年可用财力为149385万元(含政府性基金),加上上年结余结转和上级专款, 2006年合计可用财力为170001万元。据初步结算,市镇两级财政滚存结余为2442万元。
过去的一年,为了确保财政预算正常顺利执行,市财税部门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全力支持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充分利用财税手段,支持企业加速发展,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和民营经济中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实施名牌战略扶持资金;为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政策服务;进一步强化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积极为各类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涉农各项补贴,努力拓宽支农资金渠道,2006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5830万元,增幅达到44.2%,全年累计向中央、省、市申报各类支农项目167个,取得各项财政支农资金6100万元。
(二)多管齐下狠抓征收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严格依法治税,强化征收管理;创新征管办法,实施有效激励;强化非税管理,做到应收尽收。
(三)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力以赴保障重点支出。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深入推进财政各项改革,创新财政监督管理机制。稳妥试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会计结算中心与国库集中支付接轨的措施和办法;深化完善预算编制制度改革,提高部门预算的准确性、完整性、合理性,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约束力,同时,建立完善了预算管理机制, 2006年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改革,以治理商业贿赂为抓手,认真开展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的自查自纠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市政府采购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程序,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依法采购。全年累计完成采购362批次,节约资金1238.5万元,节约率13.3%;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管理,严格按照财经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会计结算中心运作,加大了监督稽查力度。
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上级财政部门和市委对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现行财政体制和2006年收支完成情况,2007年全市财政预算总收入安排268400万元,增长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01900万元,增长18%;基金预算收入安排86700万元。按征收部门划分:国税任务91200万元;地税任务64200万元;财政口113000万元。
按照今年财政收入预算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市当年财政一般预算可用财力为82000万元,预算安排支出82000万元。主要支出项目是:(1)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185万元;(2)支农各项支出5376万元;(3)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事业费支出33942万元;(4)抚恤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327万元;(5)行政管理费支出10293万元;(6)公检法司支出8771万元;(7)城市维护建设费支出2421万元;(8)其他支出11262万元。此外,政府性基金安排支出86700万元。
三、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努力完成2007年财政预算任务
市镇两级财税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2007年工作目标,扎扎实实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健康发展。
创新支持方式,通过财政政策引导,利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多种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培植新兴财源,支持新农村建设;突出支持重点;认真落实名牌战略举措,把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作为支持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完善各项支农政策;加大对三产支持力度,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依法强化征收管理,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坚决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清缴欠税,惩治腐败”的财税工作方针,逐步建立完善以地方税收收入为主,各种非税收入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落实收入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要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杜绝跑、冒、滴、漏,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要依法依规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征管机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三)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逐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促进全面协调发展。财力增量部分保证公共事业投入,重点向科教文卫、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倾斜,落实好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打造健康和谐财政。
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认真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优化编制方法;积极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规范非税收入征管秩序;积极实施市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增加镇级财力,重点扶持经济薄弱镇,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深化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工作制度;努力打造健康和谐的金坛财政。
(五)依法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认真执行《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步完善规范科学的公共财政支出机制,推进公共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坚持监督与管理相结合,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加强镇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有重点地开展《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规范会计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