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2月20日在金坛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赵国平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书面报告全市2007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8年计划安排意见,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07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是我市总体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总目标,全面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四届五次会议的各项部署,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鼓舞下,大力加快有效投入、项目推进、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和富民惠民步伐,经济社会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国民经济量增质提,综合实力跃上台阶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26亿元,同比增长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2039元。财政总收入承接去年突破20亿元的强劲势头,今年一举跃上30亿元新台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1.22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分别达34.1%和30%。我市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的位次均有大幅提升。
(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9:54.6:38.5,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工业主导作用增强。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40亿元、销售收入405亿元、增加值105.4亿元、利税42亿元,分别增长27.2%、28.4%、29.3%、33%,销售收入首次突破400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64.2%。新增规模企业100家、累计达605家,新增销售亿元企业15家、累计达65家,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累计达6家,康泰、亿晶、兴荣美乐等3家企业销售超2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销售、增加值和利税增幅分别比全部工业高7.5、2.6、3.7和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32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82%,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利税38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90.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全市申报国家级免检产品3只,省级著名商标6只,省级名牌产品13只,新增常州市星级工业企业7家。
服务业特色加快形成。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7.1亿元,增长24.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9亿元,增长15%;首届乡村旅游节暨第三届文化艺术节隆重举办并获得圆满成功。以“山边、城边、水边”为重点的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抓紧实施,茅山风景旅游区保护开发和奥金鳄鱼乐园二期等旅游项目加快建设,润澳花园大酒店一期生态花园餐厅建成营业,万和国际商贸城、华东花木城等特色市场积极推进。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5.3亿元,旅游创汇430万美元。
高效农业稳步推进。创建江苏省生态农业县(市)顺利通过验收。新增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万亩,渔业成为我市第一个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实现了畜牧产值三年翻番。新增国字号农产品2只,累计达6只,成为全省拥有国字号农产品最多的县级市。“三资”开发农业投入超过6亿元,尧塘公路花园、苏南面粉、八达畜禽、银湖食用菌示范园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三)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创新能力增强。全市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7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家、累计达56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累计达6家。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预计达30%,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其中省级1家。申报常州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250个,其中国家和省级130个。
节能减排显效。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低于0.94吨标煤,蝉联“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6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64%。狠抓技改投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实施长海焊材和金标毛纺两个能效电厂项目,7家企业实施了循环用水工程,4家企业实施了二氧化硫削减工程,新增12家企业通过审核成为清洁生产企业。加大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力度,关闭化工企业65家。
有效投入较快增长。全市努力化解要素制约,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增长28.5%,工业投入突破100亿元,增长36.5%。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四大支柱产业投入占工业投入的比重达8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9.2亿元,增长60%。积极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强力推进23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6.3亿元。31个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入32.8亿元,其中江东化工、晨风高档服装、普莱森钢管、澳中美生物、亿晶太阳能、美晶太阳能、高创亚洲等11个项目已投产或部分投产。
(四)外向带动不断深化,开放开发勃发生机
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预计全市新批外资项目78个,协议注册外资5.8亿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91亿美元,增长57.8%。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7个,占全市新批协议注册外资比重达80%左右。制造业协议注册外资3.5亿元,占全市比重达75%左右,其中高新技术项目6个,协议注册外资近7000万美元。自营出口预计突破6亿美元,增长25%;出口超千万美元的规模企业达6家,同比增加4家。我市在境外的各类劳务人员达4000多人次,外派劳务人员规模继续保持常州地区第一,预计全年实现外经营业额8658万美元,增长20%以上,保持了在省内先进、常州领先的优势地位。
园区承载能力增强。区划调整顺利实施后,各镇着手工业集中区资源整合,全市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6亿元,已拆在拆面积22万多平方米,建设标准厂房25万多平方米,全市创业和利用外资载体的布局得到合理的调整,基础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预计开发区完成协议注册外资超过3.1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超过7600万美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65%和58%左右,继续发挥了招商引资主阵地作用。
民营经济领军创业。全市预计新增民营企业8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2695家,新增注册资本16亿元;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市工业的65%和60%左右。“以民引外”步伐加快,全市民营企业招商创办的外资企业达25家以上,实际到帐外资达4400万美元以上。一批民营企业抢抓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创新做大做强的途径,康美、亿晶、华钛、美晶、康泰等5家企业进入上市的实质性操作或准备阶段。
(五)城乡建设统筹推进,人居环境加快改善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根据“东扩南移”城市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强规划引导,深化完善城南新区、“一区三园”、金城镇工业集中区道路、供电、给水、弱电、燃气等基础设施规划。经十路、华城中路东延和东一东二东三环南延等一批事关“一区三园”联动开发和城南新区建设的重点道路工程竣工投用,实施东门大街路面黑色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二污厂管网接通工程、天然气高压输气管道工程和区域联网供水东部工程,春节前东部镇区居民可望饮用长江净水。投入14.1亿元,实施了31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常宁、扬溧过境高速和城市到高速公路道口的快速通道、S340线改造工程建成通车,S241线改道工程抓紧实施,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235公里,12条旅游景点间连接线在“两节”前投入使用,丹金溧漕河改线工程按计划稳步推进。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4个现代化试验示范村展现出新的风貌,20个新农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设陆续启动。农村“新三清”和“新五件实事”有效推进,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管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四个镇污水处理厂及收集管网工程全面实施,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完成申报工作。全市绿化投入超过3亿元,完成“四路四口”绿色通道工程、“二园三河二十路”和“一河三园十路”城市绿化工程、村庄绿化示范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100多公顷。开展水环境专项整治活动,7个考核断面中已有6个达标;空气良好天数达到92%,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域覆盖率达100%;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预计高于86分。
(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体实现全面小康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布局继续优化完善,创优、创星活动有效开展,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6%,本科进线率比去年提高2.5个百分点;在全国第十二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总决赛上我市再创佳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了报销比例,取消了起付线、调高了封顶线,参保率达99.7%;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通过国家级考核。157个行政村全部达到文化示范村标准;艺术作品生产繁荣,刻纸长卷《中华魂.奥运梦》献送北京奥组委;金坛刻纸、董永传说等5个项目被正式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承办了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开幕式、江苏省县组田径(甲组)比赛等系列重大赛事。实验幼儿园、华罗庚实验学校二期工程、华罗庚学校五星改造工程、市人民医院综合门急诊大楼、金沙影城等社会事业重点项目高效推进。
富民工程硕果累累。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7280元和8364元,分别增长15%和14.5%。城镇登记失业率2.77%,净增城镇就业66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555人。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三保合一”,覆盖面均达96%以上,养老金备付率达24个月。推进低保扩面提标,实现应保就保,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80元和160元,并出于物价上涨考虑,对低保对象增发120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慈善基金募集总额达到1.77亿元。
对照省标,除个别指标尚有缺口外,我市全面小康核心指标全部达标。
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宏观环境比较复杂的形势下,取得上述成绩,并有望在全省率先总体实现全面小康,令人振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城乡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先进制造业的比重还不够高,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较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客观上还存在。同时,周边先进市、区迅猛发展的势头,对我市实现“争先进位”带来了新的压力。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08年,是我市在总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力争取更高水平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起步之年,贯彻十七大精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将是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忧患意识,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关键措施的创新、落实,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把经济持续快速强劲增长的态势保持下去。
根据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对2008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建议2008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详见附表):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其中工业投入增长30%;
——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增长30%;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3亿美元;
——自营出口总额增长20%;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1.85%;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86%,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88%;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以上;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6分以上。
上述目标的确定,既考虑了发展需要,也考虑了现实可能,体现了奋进性和科学性,注重了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五年目标和“十一五”规划五年目标的衔接。主要出发点是利用好三种效应: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持久效应。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延续性,尤其是近两年来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已经或即将进入产出期,2008年全市经济将保持“十一五”以来快速增长的态势,因此,安排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20%。这一目标是留有余地的,低于三年来的实绩。主要考虑到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更好地把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效益、质量统一起来,也考虑到国家从“双防”出发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及国际石油价格高位震荡、主要工业国家明年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等外部环境因素。从发展的支撑条件看,这一目标又需要我们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着力放大特色产业优势,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上形成强势突破;继续围绕主攻外资和加快有效投入,更加有效地拉动经济发展。因此,相应安排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其中工业投入增长30%;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增长30%,实际到帐注册外资3亿美元,自营出口总额增长20%的目标。
二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效应。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及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将加快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因此,安排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1.85%。我们必须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发挥好政府科研投入经费的导向作用、放大效应,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同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预期目标确定为下降4%以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预期目标确定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86%,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8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分以上。这是约束性指标,是硬任务,也是常州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的具体要求。需要我们严格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环保审核,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着力从源头节能减排;建立健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全力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认真开展化工行业专项整治。
三是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动力效应。高水平全面小康是中共江苏省委对全省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市在总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力争“两个率先”的新方向,要求我们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内涵上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照第十一次党代会五年目标和“十一五”规划五年目标,安排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上述目标,既体现了“富民优先”的战略原则,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看,既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抓手上看,要关注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丰富公共服务产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扶持,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以上。
三、2008年重点建设项目
推进项目建设是促进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抓手。为了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和发展承载能力,促进产业加快升级,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投资规模、投资方向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明年将着力推进240个市重点项目,总投资314亿元,预计年内完成投资146亿元。
(一)2008年重点项目安排的主要原则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结合我市实际,2008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安排主要体现五个原则:一是坚持工业主导。明年我市有效投入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重点项目尤其是工业重点项目规模扩张趋势明显。工业超亿元项目38个,比上年增加7个,计划总投资123.3亿元,同比增长70.6%。二是坚持优化结构。加大现代服务业投入力度,安排市场旅游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达38.8亿元,明年计划投资16.7亿元,同比增长97.6%。三是坚持园区先行。经济开发区和各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园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总投资6.56亿元,当年完成全部投入。四是坚持造优环境。全市实施城乡绿化“八大工程”,总投资3.8亿元,当年完成全部投入。五是坚持统筹兼顾。明年农林水利、社会事业项目占适当比重,共安排26个重点项目,占全部重点项目的11.7%。
(二)重点工业项目情况
重点工业项目共149个,总投资157亿元,2008年计划投资78.7亿元,分别占全部重点项目的62%、50%、54%。
重点工业项目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分类 个数 计划总投资 2008年计划投资
亿元以上 38 123.3 50.8
5000万元-1亿元 26 15.2 12.3
3000万元-5000万元 23 7.8 6
1000万元-3000万元 62 10.7 9.6
合计: 149 157 7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