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又称“泉眼”,是采取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渠道。在农村,水井又被称之为“龙眼”,因而一般水井是从不填堵的,尤其是古井人们无不充满了神圣与崇拜,每至春节舞龙时总要到古井旁取个好兆头,来个“游龙戏水”、“盘龙吐珠”,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小呀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村口有口古井,曾经是老少皆宜的好去处,从清晨鸟儿鸣叫声与水桶“嘭嘭”声,到晚上乡亲们纳凉拉练弹唱声奏响了一天的交响曲。
古井有上百年的历史,井栏那被绳索勒出的道道深坎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古井之清泉涵养了一代又一代庄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古井被地主老财独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里还没通上自来水,晴天乡亲们从塘坝挑水饮用,雨天则在古井旁排队按序打水。井水清冽透明,甜丝丝的,人们称之为泉水。古井由井栏、井沿及井壁等组成,井底深不可测,偶尔有石块掉落井中便会传来悦耳漫长的“叮咚”之回声。冬天人们喜欢用井水洗衣做饭,夏天井水则成为天然的饮料——清澈甘甜透心凉。然而,有一年发生了特大干旱,大河小塘干涸见底,乡亲们只能从古井勉强分到一点带有泥腥味且浑浊不清的井水。古井伴随人们春来秋往,陪伴人们走过最艰难的岁月,也使人们真正读懂了水的真实含义——水是生命之源。乡亲们十分珍爱它,多次自发淘井,对井栏进行整修,如今井水依然那么清澈、甘甜。人们对古井的感情越发深厚,也更加用心呵护它,如果谁往里扔一点杂物便会遭到众人的唾骂,因为泉水就是生命之源,古井就是“大水缸”。如今虽然家家通上自来水,但古井教会了人们如何懂得爱水、护水和节水——家家拥有泔水桶,甚至建起了中水回收装置,既加大了水的回收利用率又减少了水污染。古井人们始终没有忘记它,依旧喜欢用井水洗衣、浇灌,喜欢在井旁晨练、纳凉,喜欢用手抚摸着细腻光滑的井栏,就象抚摸过自己孩子的脸颊。
“古井”只是金坛整个农村“水源工程”的一个缩影。为改变喝水难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金坛人民兴修水利,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区规划与保护,加快山区水源工程建设步伐,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1)型以上水库27座,并加强洮湖、钱资荡等后备水源工程建设。九十年代末,金坛全面实施农村改水工程,建成乡镇水厂26家,农村饮用水安全保证率不断得到提高。尤其是2003年以来,茅山丘陵山区遭受五十年一遇干旱,金坛市投资数百万元打水井200多口。为确保人民饮用水安全,投巨资实施了“引江工程”,埋设管道达40多公里,把长江水引入金坛,潺潺清泉涌入千家万户也滋润了百姓心田。近年来,在加强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加大河道河塘清淤力度,实行河道长效管护,使河道恢复昔日的风采。2007年总投资3.5亿元的茅山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乡亲们将彻底告别挑水的日子,古井分水将成为永远的历史。
古井是乡亲们的“大水缸”,百姓精心百般呵护它,而金坛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河道作为全市人民的“大水缸”,更需要百般呵护。为加强沿岸化工企业整治,金坛市加大违法排污打击力度,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实行违法排污有偿举报制度。尤其今年,金坛市政府出台文件鼓励化工企业“入园转产”,对120家化工企业分三年关闭转产,首批17家非法排污化工企业已关闭。自2003年以来相继实施了一轮、二轮河道清淤,对全市主要乡镇河道及所有村庄河塘均清淤了一遍。今年7月份,金坛市所有村庄实行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专人保洁。如今新农村建设是田成方、路成行,水越来越清,岸越来越绿,景越来越美,饮用水安全保证率也不断得到提高。女儿在作文《我当环保小先锋》中写道:“家乡的水变清了,‘水缸’也转岗了,水桶被奶奶束之高阁,‘小水缸’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长江这只‘大水缸’更需要我们大家用心去呵护它……”
“君在长江首,我在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是呀,母亲河长江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孕育了多少华夏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大水缸”,更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呵护!
如今,古井外沿风化粗糙,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那爬满皱纹的脸庞,而井沿那长长的青苔毅然就是老人飘逸的胡须。它像一位风烛残年的孤独老人屹立于村口,注视着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