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拓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关键在于自主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提倡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有针对性的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有关创新知识培训,组织到外地参观考察,充分发挥企业家创业论坛作用,不断探讨企业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新思维、新路子。努力为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间的合作牵线搭桥,切实为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提供信息和服务。围绕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大力实施服装业创牌战略。努力改变外贸加工“一条腿”走路现状,实行外贸与内贸并重,走品牌发展之路。高度重视晨风集团、飞洋鱼公司、高高制衣、波仕曼公司、成业服饰公司的创品牌工作,用自己的品牌开拓国内市场,让自主的品牌走向世界,把我市的服装企业做得既“大”又“强”。大力实施精细化工战略。紧盯住中盐公司、康泰氟化工、省激素研究所、春江化工公司、华钛化学公司、丰登农药公司、金远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大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力度,加快医药化工产品的提升和延伸。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步伐,不断提高单晶硅、导电玻璃、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康泰氟化工、金昇纺机、亿晶光电、华钛化学等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积极推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10只。新增规模企业80家,力争亿元企业达50家,规模经济比重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用科技创新推进节能降耗,努力建设节约型企业。
二是着力推进有效投入强发展。扩大投入仍然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了投入,才能抓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以加快有效投入年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加快投入的信心和决心,把工作精力、工作重点放在项目落实、引资到帐、开工见效、竣工投产上来,努力使全市工业投入迈上一个新台阶。组织开展有效投入促进年的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召开各种会议,出好简报,广泛营造加快投入的舆论氛围。成立工作班子,排出一批项目,对重点项目,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重点推进康泰新型环保制冷剂、晨风高档服装生产线、金昇纺织机械、亿晶光电单晶硅切片等24个投资超亿元,澳中美生物制品、卿卿针织、鑫源特钢等16个投资超5000万元,健尔康医用敷料、宝尔曼斯服饰等81个投资超1000万元项目,要加强挂钩联系,抓好责任落实。继续实施“一企一策”政策,确保具有特色的项目和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整合新批土地和已征未用土地指标,确保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特别是工业利用外资项目的实施。引导企业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力度,最大限度降低土地对项目的制约。加大跑部、跑省市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争在建项目早竣工、早达产、早见效,努力实现全年工业投入的目标任务。
三是着力推进载体建设聚发展。园区(集中区)是企业集聚和产业聚集的主要载体,继续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园区(集中区)管理创新能力。加快园区(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充分发挥开发区龙头示范作用,按照“一区三园”组团式发展要求,培育产业特色。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使标准厂房成为我市引企业、引项目的又一个平台。06年全市园区(集中区)力争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建设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260家以上,园区(集中区)工业经济总量比上年增长40%以上。
四是着力推进高效服务护发展。对照新形势、新的目标任务,作为工业经济的综合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确立服务经济建设意识,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建设水平,紧紧盯着目标任务,始终想着企业发展,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服务力度。经常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协调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提高工业经济运行预警预测的准确度。进一步落实联系企业、挂钩项目制度,围绕企业的投资项目建设,积极帮助办理各类手续,协调外部矛盾,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费用,用最少的精力完成项目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常州市五项规定,坚持把创优软环境作为吸引投资的重要抓手,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力争年内新增私营企业500家,新增注册资本8亿元。认真做好组织参加全国、省市的各类招商会、展览会和技能比赛。加强与信用担保公司的沟通,尽可能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行中遇到的资金问题。深化市场整规,加强安全生产,进一步维护稳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努力办好《金坛经贸》,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鼓劲加油。局机关、各镇经贸办(企管站)、开发区经贸局要把办好经贸刊物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宣传企业成功经验,不断提出发展工业经济的建议和对策,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