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政府部门 > 工信局 > 业务工作 > 内容
 
信息名称 2008年金坛市经济贸易局工作计划
索引号 014138836/2006-00009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工信局 业务工作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经信局
生成日期 2006-12-27 公开日期 2008-03-0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2008年金坛市经济贸易局工作计划
 
2008年金坛市经济贸易局工作计划

   (一)、加快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后劲。

   大项目、好项目、大投入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缺乏大的技改投入,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将成为一句空话

   一是咬定目标不放。2007年近百亿的工业投入,有压力,有难度,但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目标需要加快投入,加快发展。认真解决好思想认识、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上存在的问题,自加压力奋进,加大项目推进年活动的推进力度,狠抓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有效投入的重中之重。

   二是盯紧重点项目不放。初步排定2007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达31个,其中拟开工项目15个;5000万-1亿元项目13个,其中拟开工7个;1000万-5000万项目99个,其中拟开工项目72个。1000万以上项目达143个,当年计划投资57.69亿元,占年工业投入计划的58%。全力以赴抓住重点项目不放,加强挂钩联系,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项目建设难题,狠抓开工率,提高竣工率,注重产出率。加快推进晨风高档服装生产线、普莱森年产15万吨精密无缝钢管、金虹10万纱锭高仿真面料技改、苏拉纺纱机生产线、亿晶光电年产25兆瓦太阳能电池、康泰氟化工工业园、嘉霖灯饰等31个投资超亿元、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继续实施“一企一策”政策,确保具有特色的项目和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建设。挖掘土地资源,整合新批土地和已征未用土地指标,确保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特别是工业利用外资项目的实施。积极为重大项目争取各级政策和资金扶持,努力使重点项目按计划加快推进。

   三是抓好园区(集中区)建设不放。认真贯彻落实坛委发(2006)第13号《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大“一区三园”、盐化工工业园、氟化工工业园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园区(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五通一平”和美化、亮化。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全面提升常宁、扬溧两条高速和金武公路、金宜公路等主干道路两侧所在工业集中区的项目吸纳能力。2007年全市园区(集中区)基础投入要高于上年,建设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260家以上,园区(集中区)工业经济总量比上年增长30%以上。研究园区投入机制,创新园区投入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园区投入。

   (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市工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优势产业不够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骨干企业块头不大,需大力调整工业结构。

   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组织实施在手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加快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攻克和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发展的重大科研问题,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扶持,形成产业生产规模。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强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集成先进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现代管理技术,着力解决传统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速企业规模扩张。依托国家火炬计划精细化学品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以康美、华钛、亚邦等企业为龙头,推进精细化工业技术创新。加快岩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点推进好120万吨真空制盐项目建设,加快形成盐化工发展的新优势。以盘固、亿晶、康达克等企业为龙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进高标号水泥、太阳能光伏材料、光电显示材料等产品生产。2007年力争新增规模企业100家、超亿元以上企业达15家以上,其中20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企业各达到3家。

   三是发挥政策的激励推动作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继续在工业企业中开展“争先创优、加快发展”竞赛活动,积极开展工业企业二十强,高成长工业企业,工业投入先进企业,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一企一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各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力争明年新办私营企业超过700家,新增注册资本12亿元以上,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生力军作用。继续加大跑部、跑省市力度,明年争取各级扶持奖励资金高于今年20%以上。

   (三)、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增强产业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基点。

  一是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引导和支持大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使一些大企业成为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先进技术的引导者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

   二是加快培育成长性快的科技企业。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这些企业大多拥有高新技术产品和国家重点新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重点支持他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产业化步伐。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品,支持科技人才领办创办科技企业,使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认真组织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计划,加快我市科技型企业建设步伐。

   三是加快人才高地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高层次多方位的人才队伍。根据我市“133人才培养工程”计划,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择优选送进修,有重点安排承担技术攻关、新品研发和成果推广等方式,着力培育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力争到2010年,培养6名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20名在常州市具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家和各领域专家,120名本市行业学科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

   (四)加快节约发展,促进资源利用和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一是抓好全市化工生产企业的专项整治。根据省和常州市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及市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围绕“逐个排查、集中整治、入园进区、改造提升”的总体要求,在完成调查排底的基础上,2007年按专项整治方案,对照整治标准,加强对化工生产企业的整改督查,淘汰各类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提升化工生产企业环保、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推进我市化工产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抓好企业节能降耗。巩固“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建设成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节能降耗的控制指标层层分解,量化到各镇(区),落实到重点企业,确保领导责任到位,指标分解到位,政策落实到位,监督考核到位。选择1-2家企业开展能源审计,指导全市企业开展节能降耗,确保2007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目标值:2.13吨标准,比2005年下降15%。

   三是抓好企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切实组织清洁生产培训,积极抓好2个清洁生产项目,引导企业从生产全过程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支持企业通过改进设计和技术进步来实施清洁生产,逐步建立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

   (五)、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促进持续科学发展。

   没有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会成为纸上谈兵。

   一是推进企业家队伍的教育培训。加快培养一大批有现代经济头脑和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组织知识讲座、参观考察,有针对性地举办专业培训和选送企业家进高校深造等方式途径,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企业促进会、企业家论坛等民间组织作用,定期组织企业家开展一系列研讨活动,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宏观调控对企业的挑战及机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扬长避短,谋划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实现企业快发展。

   二是建立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和政治地位,重视吸收优秀企业家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从多个渠道为企业家建立献策、参政议政创造条件。对优秀企业,力争推荐评先表模,给企业家更多鼓励。建立和完善奖励政策,重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激发它们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献计出力,多做贡献。加大对优秀企业家的宣传力度,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开设优秀企业家栏目,举办优秀企业家报告会等形式,形成人人尊重企业家、学习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家为加快工业化进程作出广大努力。  

   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二次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实现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的目标作出应有的努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