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2006年,全市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总要求,把握大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确保“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推进素质教育,力争彰显新的内涵
根据“德育为先、素质领先”的总要求,把2006年作为中央8号、16号文件的落实年,认真研究、扎实推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和方法。一是重视从素质教育的基础设施抓起,积极完善德育和科普基地建设,为全市青少年提供健康、安全、优质的活动场所。二是坚持从关键环节抓起,积极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今年重点在家长学校的内容、形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赋予素质教育全新的内涵。三是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总结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经验,积极探索新高考方案出台后的高中教育改革新思路,平稳有序地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力争2006年高考本科达线率达到35%以上,万人进线率突破万分之二十七。
(二)实施教育现代化,力争达到新的目标
2006年全省将启动县(市、区)教育现代化评估工作,我们将把握机遇,以评促管理,以评促投入,以评促发展,紧紧围绕“创建”和“达标”两条主线,积极融入我市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为率先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作贡献。一是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的建设力度,再创建2-3个省标准化实验室、1-2个省一级图书馆、2-3个常州市示范图书馆,力争提前完成“十一五”全市100%的学校实验室和图书馆达省、市标准的目标,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探究性实验室;在全面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加大投入,今年确保全市生机比达10:1,并启动“班班通”工程。二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新增长,促进教育向“高位均衡”发展,今年再创建省级示范初中1-2所,省级实验小学2-3所,四星级高中1所,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三是加大布局调整和盘活教育资产的力度,在2005年成功盘活教育资产2550万元的基础上,2006年将再盘活教育资产7000万元,为金坛教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加大运动场地建设力度,2006年实现90%的城区学校运动场地塑胶化。五是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和城区学校扩建力度,2006年将整体搬迁金坛市三中,启动完成文萃中学二期项目、华城实验小学扩建项目的建设,均衡城区教育资源,使全市教育进一步规模化、集约化和优质化。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力争取得新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们以超前的意识,内引外联,已成功走出了一条教育体制创新之路。2006年,我们将坚持开拓创新。一是继续做好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扩大高中招生工作,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为办青藏高原最好的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积极为民办金沙高级中学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其办学行为,细化内部管理,提升办学内涵,确保学校稳步、健康发展。三是在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框架内,力争在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上有所新的突破。
(四)加强队伍建设,力争强化新的举措
坚持打造“师德水平高”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一是充分发挥师德品牌效应,以中央电视台和江苏教育电视台联合制作的20集电视连续剧《殷雪梅》在中央一台播出为契机,再次掀起“学英雄、树师表”的新热潮。二是继续办好与苏州大学联合举办的“心理保健师培训班”,力争使所有参训人员均能顺利通过全国心理保健师中级资格考试,为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三是启动与苏州大学联办的“教育硕士金坛办学点”工作,更快地提升我市教师的学历层次。四是继续完善城乡交流制度,在已派出85人支教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城区教师下乡支教规模,并鼓励城乡、校际之间的民间交流,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五是实行资源重组。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将把已严重不适应农村师资培训的市教师进修学校与市教研室合并,成立“金坛市教育研训中心”,实现教育研究、培训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师训组织的服务功能。
(五)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力争构建新的特色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2005年投入450万元的基础上,2006年将再投入300万元用于职业技术专业建设,做强两个省级示范专业,做优省级实训基地,力争新创一个省级示范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进一步吻合。在完善职业教育就业指导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确保一次性就业率达99%以上,同时继续保持对口单招成绩领先的优势。此外,我们还将继续完善并加大投入,切实发挥成人中心校在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素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六)改善教育发展环境,力争凸现新的面貌
首先,大力推进教育行风建设,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深入推进依法治教,建立健全普法宣传长效机制,巩固和深化学校制度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公务员法》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规范教育行政管理行为,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教育系统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和实效性。二是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并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扎实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加大教育内审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招生考试、人事任用等环节的监管。
其次,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厅关于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通知精神,积极融入平安县(市)创建。一是在2005年50%的学校已创建达标的基础上,2006年实现创建安全平安校园达80%以上的目标。二是加大力度,对已排查出的全市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集中整治,并完善督查机制。三是在全市已有24家国家级A级食堂的基础上,2006年力争再创6-10家A级食堂。
第三,规范基础教育阶段收费行为,继续完善我市教育结算中心运作机制和教育经费监控体系,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研究制定“保学生、保运作、保安全、保教师”的“四保”措施,严格执行省教育工作会议关于2006年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规定,确保教育和社会的稳定。
第四,要积极完善外来学生就学和控辍的保障机制,加大公办学校对外来学生的吸纳力度,努力完成95%的吸纳目标。同时,充分发挥“帮困助学基金”作用,为更多的贫困生减免书本费,让外来学生和贫困学生都能享受教育的平等,确保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到位。
二〇〇六年一月十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