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提升创新度、推进产业化”为主线,着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市各项科技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科技系统考核评比连连告捷,再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的荣誉称号,实现了三连冠;
2.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管理成果倍增,成功申报了江苏金昇实业有限公司承担的“棉纺成套装备-智能化清梳联合机产业化”重大专项,获科技经费1140万元;
3.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被确立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
4.产学研联合深受好评,成功组织了清华大学18名博士生在坛的首次社会实践活动。
2006年,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紧扣自主创新,把提高企业研发能力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突破口,把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自主创新的关键举措,不断夯实创新基础,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创新成果,为富民强市、全面实现“两个率先”提供科技支撑,为金坛走出一条创新型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工作目标为:
1.筹备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科技自主创新。
2.争取常州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经费1000万元,新增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10只。
3.实施重点农业科技项目5项,重点扶持2-3家市级农业特色企业,集中支持2-3个市级农业特色示范园建设。
4.新建常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支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5.推进与清华等高校,中科院、国防科工委等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在常高校科技兴企行动,全年组织重大产学研活动1-2次,实施重点科技合作项目3-5项。
6.实施重大优秀专利产业化项目5项,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80件。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1.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三大创新工程
(1)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大力发展精细化学品、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4大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抓好 “三药”、合成材料及助剂、智能纺机、电子元器件、关键汽车零部件、优质稻米、特种水产和新特茶叶8个特色产业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2)深入实施传统产业高新化工程。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强化纵向职能部门的联动和科技、发改、经贸等横向部门的互动,形成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继续加大投入,逐步设立制造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投入,使更多企业通过信息化项目的有效实施,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把网络计算机产业培育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相结合,重点支持基于NC环境下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
(3)继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工程。通过计划引导、产学研合作等工作,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一是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只,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4家;二是做强做优高新技术企业。依托龙头高新技术企业整合科技资源,通过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超5000万元的企业10家,力争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依托常州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充实提高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00家,建立民营科技企业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绿色通道,加大对2家省重点民科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省级、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2.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四个产业集群
(1)围绕国家级产业基地-金坛精细化学品产业基地,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化学产业。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推进金坛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的若干规定》,重点支持规模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承担的市场前景好的科技项目,提高单个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注重企业间产品的系列化联动和上下游配套的联动。紧紧抓住新型制冷剂、光固化涂料等核心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和规模,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2)发挥金坛汽车及配件协会作用,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提升金坛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汽车配件产业。认真组织实施《金坛市汽车零配件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项目,进一步整合我市汽车及配件企业各种资源,构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生产技术优势,为我市汽车产业的做大做强注入新的动力。在国际汽车采购转移中国的趋势下,积极依靠清华汽车院等研发机构,加强联合研发,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完善产销配套体系,增强系统开发能力,积极推动汽车配件产业的“国际化、高新化和规模化”提升。通过两三年的努力,打造出两三个上亿元的汽车配件龙头企业。
(3)依托清梳联知名骨干企业-金昇集团,打造纺机产业链。以创名牌产品、建知名企业为目标,集中加大投入,并辅以持续性的重点关注和支持,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科技开发、装备投入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以常州棉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注重技术的辐射和转移,带动其他中小纺机企业开发新品,提高质量,完善纺机产业链。同时,打造一个上规模的高档专用数控装备产业基地,逐步形成统一有序的纺机产业开发平台。
(4)突出常州亿晶光电科技公司的带动作用,打造金坛光伏产业园。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新材料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先导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光电产业,切实推进单晶(乃至多晶)制备的研发,推进电磁片和光伏电站的开发,推动金坛工业向清洁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实现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加强创新环境建设,认真落实五项措施
(1)着力强化产学研合作,巩固和发展与清华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建好研究生实践基地。按照金坛市政府和清华大学科研院、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签订的《科技合作协议》和《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金坛试点基地协议书》规定的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我市的环境、政策和资金优势,借助清华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探索吸收利用外来智力的新方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依托常州国际技术转移和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两个服务平台,努力开展与国际权威科研机构合作,高层次地发掘国际技术资源。逐步参与与南非、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等在科研、经贸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交流、展览活动,争取吸引国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我市设立研发中心。
(2)加强农村科技服务,深入实施“学、做、建”活动。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产业化的思路”,加快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外向”的现代农业。做好地方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系统数据库,为农业品种更新提供储备。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不断提高我市农业产业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扎实开展“学、做、建”科普活动,引导和帮助农民学科学技术,建文明家园,做现代农民,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步伐。
(3)认真实施《金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鼓励创新、保护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围绕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知识产权中介代理机构、专利示范镇和示范企业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知识产权人才,促进专利申请量和质的提升;加强联合执法,全面实施好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和引资的法治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工作。
(4)强化科技规划和考核,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精心做好科技创新“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定稿,加强规划项目的培育和落实,推动全市科技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加强科技进步目标的考核和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目标管理的细化、量化工作,更好地体现科学性与代表性,严格考核与奖励,提高科技工作水平。
(5)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科技队伍素质。通过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开展学习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为契机,着力自主创新,把握时代脉搏,抢抓创新机遇,推进重点跨越,加速科技进步。以创建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学先进找差距,推动全局干群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精神大振奋,以创新的思维和思路,用扎实的工作和措施,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支撑金坛跨越,引领社会和谐。
二〇〇六年三月十八日
抄报:市委、市政府、常州市科技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