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5日在金坛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王新辉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根据上级财政部门下达我市的财政收入任务和财政支出安排的需要,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2004年全市财政收入任务调整为127200万元。根据金库报表初步汇总,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3398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5.3%,同口径增长36.2%。其中:国税部门完成56002万元,比上年增长 22.3%;地税部门完成33133万元,比上年增长21.3%;财政口完成44853万元(含政府性基金),比上年增长54.3%。在财政总收入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162万元,同比增长40.9%。
根据快报汇总,2004年全市完成财政支出8644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4.6%,同比增长25.1%。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是:(1)科技三项费用支出74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18.2%;(2)支农各项支出485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39.9%;(3)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事业费支出23514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1.2%;(4)抚恤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00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13.3%;(5)行政管理费支出985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6.3%;(6)公检法司支出6914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11.7%;(7)城市维护费支出112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
按照实现的收入及现行分税制体制计算,我市当年可用财力为82279万元(含政府性基金),加上上年结余结转和上级专款,2004年累计可用财力为88860万元。根据初步结算,市镇两级财政滚存结余预计为2412万元。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市财税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履行职能,支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税监管,为圆满实现全年财政预算各项目标作出了努力。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支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市财税部门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努力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三农”的政策,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市财政部门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千方百计,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市财政全年安排各项支农支出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支农项目,共取得上级财政补助资金1314万元,有效地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二是充分运用各项财税政策,支持工业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市的财税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会同市有关部门帮助企业申报省、市级科技、技改项目30个,国家和省级火炬项目3个,扭亏项目 1个,取得上级财政贴息补助等资金640万元。同时,积极支持外向型经济和其他成分经济的发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引进外资激励政策,强化收费管理,及时编印了《外商投资企业有关政策文件汇编》,发送到各相关企业,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服务。
(二)依法加强征收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根据市人大确定的预算收入任务,财政部门积极会同国、地税部门,及时分解下达征收计划,层层落实责任目标,按照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原则,全力以赴抓好预算收入征管工作。税务部门积极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依法组织税收收入。大力加强对主体税种的征收,加大对个人所得税等重点税源的稽查力度,查处各种偷、漏、骗和逃税行为。财政部门在取消对农民征收农业税的情况下,着力抓好契税、耕地占用税和其他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规定,将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确保了预算收入的完整。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需要。
市财政积极调优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一是按照“量入为出,有保有压”的原则,合理安排2004年部门预算。二是合理调度资金,切实保证社会保障重点支出。按国家统一规定,市劳动、财政部门及时安排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408万元,确保全市企业退休职工增资于3月底全部补发到人。全年安排低保资金205万元,失业保障金942万元,保障了城市低保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三是积极支持农村五件实事工作。市财政及时安排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补助资金、草危房改造资金、改水补助资金共计765万元。确保了我市农村五件实事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深化各项改革,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1.深化预算编制制度改革。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2004年对全市103个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了部门预算。一年来,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这标志着我市在依法、科学、民主理财上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稳定。一是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实行一事一议筹劳。二是实施农业税免征政策。按2003年农业税征收标准计算,全市免征农业税及附加2367万元。三是对农民种植水稻实行直接补贴。根据中央、省、市有关精神,市财政共向种植水稻的农户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23万元。
3.大力推进政府采购。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诚信”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完善了采购信息发布、开标评标管理制度,通过采取评委随机抽定、检察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现场参与的办法,加强了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全年共完成采购860批次,采购额(市场价)4939万元。实际中标价4169万元,节约资金770万元,节约率达16%。
4.加强财政监督检查。组织开展了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乡镇财政税收情况、乡镇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使用情况等专项检查。继续做好财务总监的委派工作。会同市纪检监察、公安等部门开展了清理整顿乱着装、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机关工作人员拖欠公款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部分行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对税收收入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出口退税机制的调整,对地方财政收入和财力的影响日渐加大。三是国家实行新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控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非税财政收入的增长。四是由于科技教育、“三农”投入、社会保障、政权建设等公共性支出大幅度增加,财政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财政面临的供需矛盾突出。这些困难和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省政府关于各级政府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社会公布财政收入时一律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口径为标准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200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初步安排为55000万元,剔除上年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8%(全市全口径财政总收入预算160000万元,同比增长20%)。
按照今年财政收入预算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市当年财政预算内可用财力84000万元(含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支出84000万元。主要支出项目是:(1)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80万元;(2)支农各项支出3593万元;(3)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事业费支出25265万元;(4)抚恤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070万元;(5)行政管理费支出6146万元;(6)公检法司支出3558万元;(7)城市维护费支出1663万元;(8)其他支出1693万元;(9)政府性基金支出36000万元。
关于市级部门预算的编制情况。根据汇总统计,2005年市本级各行政事业单位支出总预算安排47395万元,其中:预算内财力安排32522万元,预算外资金安排14873万元。部门预算总支出中,基本支出预算34266万元,项目支出预算13129万元。目前,部门预算草案已编制完成待审查批准。
三、围绕“两个率先”目标,认真履行财政职能,为确保完成 2005年财政预算任务而奋斗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之年。认真履行财政职能,圆满完成今年财政总预算任务,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镇两级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依法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政运行机制,支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此,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增强财政服务功能。
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方针,积极探索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实施更有作为的财政政策,增加财税政策的“含金量”。继续对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施政策倾斜,把握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的机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努力让企业得到更多实惠。创新为农服务方式,加大支持“三农”力度。继续从资金安排、项目申报、信息互动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继续落实好农业税免征和粮食直补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依法加强征收管理,增强财政保障功能。
建立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健全以地方税收收入为主、以各种非税收入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强财政对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保障能力。积极协调征收部门,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严格执行税收法规,坚持依法治税,依法征管,做到应收尽收;积极配合国税、地税部门加大税收稽查力度,严厉查处各种偷、漏、骗税和抗税行为,打击各种虚开增值税发票、做假账等违法犯罪行为。坚持公平税负原则,维护税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加大对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强化对各类收费项目、收费票据和银行账户的管理,杜绝非税收入的流失。建立健全财、税、库预算收入缴库联网制度,加强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确保按时完成全年任务。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调控功能。
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切实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围绕富民办实事、突出重点办好事、保持稳定办急事”的要求,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做到该保的一定要保,该压的一定要压,该控的一定要控。牢固确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按照确定的部门预算执行。强化行政管理费和项目经费管理,从控人减事,规范管理方面节俭政府机关运行成本,确保重点支出和事业发展必需资金。努力增加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深化完善财政改革,增强财政监管功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作出了明确要求,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要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市镇两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不断深化财政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大会计结算中心对各部门财务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财务总监对部门会计结算中心的监管作用。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保政府采购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加强对财政投资项目的跟踪问效管理,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与安全。
各位代表:2005年,财政各项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全年财政各项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