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步伐,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力争2004年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特制定2004年文化局工作意见。
一、 指导思想
2004年,文化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力
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以文化强市建设为主题,正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文化活动,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彰显特色文化,创新文化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倾力打造诚信文化,不断提升金坛文化品位,为我市“加速融入苏南经济发达板块”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
二、 工作措施
文化局2004年工作的整体措施是:牢牢锁定八个“力”,
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强力推进文化强市的建设。
(一)、聚力抓好基础建设
2004年,文化局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首先,在博物馆建成开馆后,在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要把金沙影剧院改建成与金沙广场相适应、具有多功能的文化娱乐休闲中心。其次,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要有所突破,要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投入,使镇镇都有达标的宣传文化教育中心,力争年底村级文化体育室建成率达80%。
(二)、强力推进体制改革
我局将从锡剧团、影剧总公司、刻纸研究所的改革中汲取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选择一个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和一个企业性经营单位进行改革试点;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以业绩论英雄,按贡献取报酬。工作中发扬民主作风,让员工参与改革,使改革真正体现员工的意愿,并得到员工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三)、全力打造精品力作
文化精品,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品牌和名片,它不仅可以提高金坛的知名度,提升社会效益,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04年,我局将重点在两个方面全力打造精品力作。
1.充分挖掘现有文化系统专业人员和广大业余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潜能,采取激励政策,使那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能够参加国家、省、地市级重大活动赛事,且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创文艺作品创作者得到重奖,力争全年参赛(展)作品不少于120件,获奖不少于60件。
2.重点抓好锡剧团的大型儿童剧《飞吧,大雁》排练工作,确保质量,力争在上海儿童新剧目展演中取得好的成绩,同时推向市场,全年演出该剧不少于150场。
(四)、着力丰富群众文化
我局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群文工作:
1.开创群文活动新特色
2004年,群文活动的整体思路是: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两大重点,贯串三个篇章。
一条主线:让先进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两大重点:以送文化下乡为重点,做强“文化赶集”品牌;以节日活动为重点,造浓群文声势。
三个篇章:上篇——早春序曲,中篇——仲夏放歌,下篇——秋冬交响。
上篇——早春序曲。1-4月,以百名书法家为民义写春联和送文化下乡为龙头,拉开全年群众文化活动的序幕,做响做大“文化赶集”这一群文活动品牌。预计安排10场演出活动。同时,将全年的文化活动向社会通报、公开,征集全年群文活动的冠名权。
中篇——仲夏放歌。5-9月。以“五一”、“七一”、“八一”、“中秋”等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和“金沙广场天天演”活动为载体,全面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真正体现乐之雅、舞之风、声之韵。 “五一”举办红五月家庭卡拉OK大赛,“七一”为市委市政府举办庆“七一”大型文艺演出,“八一”举办军警民联欢晚会,中秋佳节为企业举办“中秋之夜”赏月文艺晚会。并利用金沙广场这块露天大舞台,举办10-15场广场纳凉专题文艺晚会,诚邀各大企事业单位加盟。同时,在此期间为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举办或开展专题书画笔会、书画展览等活动。
下篇——秋冬交响。10-12月,对全年开展的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逐一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年内在常州市级以上发表、参演和获奖等艺术成果,以及承办的各类展览(全年至少12次)和文艺演出等,并对照年初的活动计划安排进行查遗补缺。同时,充分利用“十一”国庆这一重大节日,对全年的文艺活动精品进行组合提炼,向社会进行展演。利用“庆元旦”、“迎新年”,在12月底举办新年音乐会。
2.展示文博工作新面貌
一是重点做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工作。二是进一步宣传文物保护法,加强文保单位管理,2004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充分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文物法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举行一次文物保护法宣传周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全年对23处文物保护单位常规检查不少于4次,特别是要加强对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检查,不断完善“四有”工作,确保万无一失。三是继续落实好四处文保单位的规划和修缮工作;做好三星村遗址的保护规划,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的保护规划和修复工作,冯煦别墅的保护规划和修缮以及顾龙山御碑亭的修复工作。
3.提升图书工作新标准
2004年图书馆工作要自加压力、争创一流。
首先,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争创一级图书馆,迎接省文明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的检查验收。其次,发挥文化网的作用,扩大服务面,为我市的一、二、三产业提供信息资料服务,为我市实施两个率先提供智力支持。第三,要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增加馆藏图书,丰富馆藏内容。第四,切实加强农村万册图书馆的建设。拟对全市各镇的万册图书馆进行复查,并颁发相应的证书。
(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004年,我局将把文化产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列入文化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两手抓,两手强,打好发展文化产业的三张牌。
1.打好名人牌:充分利用好金坛历史文化名人辈出优势,借鉴锡剧《少年华罗庚》的成功经验,组织创作反映历史名人的文艺精品,进入市场,拓展文化产业空间。
2.打好资源牌:金坛素有“江东第一福地”之称,亦有“二山二水六分田”之说,首先,做好山文化、水文化和茶文化的文章,通过文化的介入,赋予自然资源和农富特产品更深的文化内涵。其次,组合好文化资源,做好三星村遗址的保护、规划、开发工作。再次,充分利用好金坛刻纸这一文化资源,通过一定的资金扶持,使金坛刻纸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到保存和发展,使金坛刻纸逐步成为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品牌文化产业。
3.打好市场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局要加大力度开发文化工作者的市场意识,充分挖掘文化系统专业人才的潜能,使之形成合力,主动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经营文化。一是着重抓好群众文化与产业文化的紧密联系,拓宽有偿服务的创收渠道,设立为企业的文化策划和演出的服务机构,承接、组织、经营企事业单位的形象宣传策划和各项庆典演出活动。二是要培育文物市场,引导民间收藏。三是继续做好做大艺术培训业、电影娱乐业、音像网络业、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
(六)、努力健全市场管理体系
“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我市文化市场现状,我局要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克服重管理,轻发展的思想观念,确立繁荣为主,发展第一的工作思路,健全我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按照省文化厅《建设沪宁沿线地区音像管理示范区实施方案》,继续开展沪宁沿线地区音像管理示范区创建活动,规范音像市场的管理;按照全国和省“扫黄办”“扫黄打非”工作要求,抓紧抓实抓好“扫黄打非”工作,净化出版物市场;继续做好文化市场的常规管理工作;搞好经营许可证的年审工作,规范经营许可证的管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我局拟采取股份制的方式筹建印刷工业园,以切实解决没有取得印刷资质的部分小型印刷企业的实际困难和新办印刷企业领证难问题,发展金坛的印刷业。
(七)、倾力构筑人才高地
实现两个率先,建设文化强市,发展文化事业,关键在人才。因此,我局要倾力构筑人才高地,切实抓好培养、引进、选拔和使用人才四个环节。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地培养专业人才;用“务求所有,务求所用”的人才流动机制引进人才,而且要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用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人才;用扬长避短、扬长容短的胸怀使用人才,使文化部门真正成为人才集聚的磁场、创业的乐园。
(八)、合力建设文化队伍
我局要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的文化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加强群众文化专业队伍的建设,组织系统内干部职工进行专业业务培训,力求专业水平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要加强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派驻文化指导员到各个社区,指导社区搞活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艺校这块现有的艺术教育基地加强少儿和成人的艺术培训,培养金坛的文化后备力量,提升金坛的整体文化水平。
金坛市文化局
二〇〇四年一月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