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政务公开 > 政府部门 > 发改局 > 业务工作 > 内容
 
信息名称 金坛市二00三年度农产品成本与收益的调查报告
索引号 014138828/2003-00045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体裁分类 报告 组配分类 其他 发改局 业务工作
文件编号 坛价管[2003]145号 发布机构 发改局
生成日期 2003-12-29 公开日期 2008-03-09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金坛市二00三年度农产品成本与收益的调查报告
 
金坛市二00三年度农产品成本与收益的调查报告
坛价管[2003]145号
       2003年度,我市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按照省及常州市物价局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安排,以“三个服务”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深入调研,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农调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粳稻、棉花、茶叶品种及6点18户农本调查的汇总分析工作。现将2003年度农产品成本与收益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生产概况
      2003年度我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坚持以富民兴农为核心,以种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组织领导为保障,抓住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着力在农业的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上下功夫,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可实现农业总产值22.4亿元,比上年21.3亿元,增长5%,农业增加值12亿元,同比增长5.2%。据资料统计,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粮食种植面积47.6万亩,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稻谷播种面积32.34万亩,比上年下降8.3%。稻谷总产19.20万吨,比上年减少13.1%。粳稻亩产594公斤,比上年减产4.8%。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种植面积1500亩,因扩桑养蚕,比上年减少1350亩,减幅达47.37%;总产112.5吨,因面积调减,产量减少118.5吨,同比下降51.30%;茶叶面积34000亩,总产130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04%和0.4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到5160元,比上年4755元人均增加405元,增幅8.5%。
      二、调查品种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
      今年农产品成本及收益汇总数据,由全市6个调查点18个调查户常年生产成本记录资料统计取得。调查数据基本反映2003年度我市农产品生产成本与收益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今年我市农产品产量、生产成本与收益总概念是主要农产品价格全面上升,成本提高,收益增加。表现为:粳稻、棉花价升量减,减产没有减收;茶叶产量略增且品质优良获得较好收益。其比较效益排序,粳稻胜出,依次为棉花、茶叶。
1、调查品种每亩产量、产值情况
品 种
亩产值(元)
主产品产量(公斤)
每50公斤主产品出售价格
2003年
2002年
±%
2003年
2002年
±%
2003年
2002年
±%
粳 稻
902.71
733.72
23.03
569
627.50
-9.30
74.82
53.96
38.66
棉 花
1316.80
1003.86
31.17
75.40
99.50
-24.20
707.67
427.77
65.43
茶 叶
1823.74
1365.96
33.51
51.40
46.40
10.80
1774.07
1471.96
20.53
粮食3点9户种植粳稻33.7亩,与上年34亩基本持平;棉花2点6户种植面积10.4亩,比上年9亩增长15.56%;茶叶面积86亩,比上年119亩缩减27.73%。
(附表一)
调查品种产量、产值价格表
单位:元/亩
       调查品种亩产量有减有增,亩产值则全面提升。其中:粳稻减产58.5公斤,减幅为9.3%,主要原因:一是今年是虫害大发生年,虫灾使产量受损;二是水稻栽入早期气温偏低,中后期则高温逼熟,致使分孽不充分,千粒重不足,影响产量。棉花亩产75.4公斤,比上年下降24.22%。其原因:⑴苗床发育期低温多雨,移栽比常年推迟,以致棉花僵苗;⑵成熟期又遇阴雨寡照影响棉花吐絮,使产量下降。茶叶亩产51.4公斤,同比增长10.8%。则是①新茶园品种好,茶龄壮抗病虫害能力强,使产量提高。②今春气候适宜,利于茶芽生长。今年调查品种亩产值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供求形势发生变化,价格回升的推动作用。
      分析价格成因:调查品种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全面上升。粳稻价格止跌回升;棉花价格上涨幅度之大,出乎意料;茶叶因多为早春品种价格居高。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⑴市场因素:近年我国粮食生产处于一个相对滞慢的发展时期,我市粮食产量徘徊在2亿公斤左右,人均占有量不足400公斤。面积缩减,价格一再下跌,而今年粮农作物减产,供求失衡,市场不规范操作以及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引发粮价上涨。粳稻收购价格由65元高开,70元、75元直到年末的78-80元,调查户平均每50公斤售价74.82元,同比增长38.66%。棉花也是如此,近年棉纺能力无序扩增,需量增加,供需矛盾加剧,加之国家储备棉有限,调控资源力度不强。9-10月纺企存棉基本用尽,新旧棉花断档,棉花交易市场投放量不足反助长棉价大幅上扬。调查户棉花售价707.67元/50公斤,同比增长65.43%。茶叶因调查户看准时机加大早春采摘且手工精制,平均售价1774.07元/50公斤,同比增长20.53%。
      ⑵自然因素:今年的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早春低温多雨影响棉苗移栽成活,粳稻生长期虫害频发,孕穗期持续高温以及后期的阴雨寡照天气直接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减产效应形成买方市场。
     ⑶政策因素: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指引,近年农民纷纷从种粮转向种植其他的经济作物,使得粮食生产出现萎缩态势。加入世贸后,国家逐步放宽粮食配额,品优质良,价格适宜的粮食制品进入百姓餐桌,而我们的常规品种不具备竞争优势,成本比售价高,使得农民丧失种田热情,以致减少物质投入,放松农田管理。
     ⑷其他因素:农民惜售现象严重也是导致粮价上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尽管今年的收购价格已明显高于去年,但是仍然低于粮食种植成本,既然亏损已成定局,所以农民出售愿望不强,普遍存在观望心态,等待价格进一步走高。粮食市场开放后,收购主体转变为多极化,市场缺乏规范,私商粮贩抢购成风,变相低价收购农民粮食,然后转手高价买给外地粮商和加工企业,给市场粮价带来不利影响。
除上述原因外,国际市场粮、棉、油价格上涨也对国内粮、棉、油价格产生冲击。我国经济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后,在世界各国粮、棉、油价格逐步上涨的推动下,中国粮、棉、油价格也难以摆脱国际市场的影响。
      2、调查品种生产成本变化情况
      2003年农产品生产成本普遍提升。粳稻、棉花、茶叶分别比上年增长2.79%、10.25%、37.98%。(附表二)
调 查 品 种 每 亩 生 产 成 本 表
单位:元/亩
生 产 成 本
物 质 费 用
用 工 作 价
用 工 量
2003年
2002年
±%
2003年
2002年
±%
2003年
2002年
±%
2003年
2002年
±%
粳稻
541.09
526.38
2.79
318.53
314.22
1.37
222.56
212.16
4.9
10.7
10.2
4.9
棉花
738.88
670.21
10.25
193.92
112.77
71.96
544.96
557.44
-2.24
26.2
26.8
-2.20
茶叶
954.66
691.88
37.98
197.54
149.00
32.58
757.12
542.88
39.46
36.40
26.10
39.50
      调查显示导致每亩生产成本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费用和用工作价增加的双重影响。物质费用增幅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化肥、农药费用增加。2003年农资价格总体走高,调查户为保产调整用肥结构,多用进口复合肥和有机肥;受连续暖冬和温室面积增加的影响,部分虫害发生和生长世代不明显,给害虫防治带来困难,如:新品抗虫杂交棉种,只抗棉铃虫,其他害虫无效,茶叶治虫所用复配农药“敌杀死”每公斤达76元,同时杀虫剂的用量也高于往年,致使费用趋升。棉花受今春低温阴雨天气影响,调查户普遍用苗床培育棉苗移栽,增加农膜用量,费用同比增长90.15%。二是粳稻机械作业范围和比重加大;棉花雇用畜力,费用提高,分别比上年增长5.24%和28.74%。三是种籽秧苗费用提高。粳稻用种量增加,棉种用量虽下降61.54%,但采用优质抗虫杂交棉种,每公斤为100元,量价同增分别使稻、棉种籽费用增长8.43%和191.08%。
      用工作价增加因素:今年夏粮减产,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农户看准时机,施肥治虫,加强田间管理,除棉花使用畜力,每亩略减0.6个工,粳稻、茶叶则分别增加0.5和10.3个工,尤其新包茶场,加大春茶采制,费工耗时,在地区工价不变的情况下,用工作价增长4.9%和39.46%。
      3、税费改革对农产品成本的影响
      今年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只交农业税及附加。我市农民人均负担100元(含以资代劳20元,一事一议25元)比上年106元下降5.67%。加之,我市涉农收费公示“千村工程”的全面实施,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明白“不上本,不上墙,就不交钱。”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呈现出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良好局面。与上年相比,调查品种粳稻每亩税金40.13元,同比减少6.65%;棉花55.44元,与上年持平;茶叶72.10元,同比下降24.31%。每亩成本外支出除茶叶没有发生,粳稻、棉花分别下降6.26%、0.59%。资料显示:2003年调查品种非生产费用净额占含税成本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茶叶0.38%,粳稻、棉花则分别为-0.79%、-0.65%。附表(三)
调查品种期间费用和税金变化情况表
单位元/亩
2003年 比 2002年
2003年
含税成本
非生产费用增减额
占含税成本比重%
期间费用
增 减 额
税  金
增 减 额
非生产费用
净 增 额
粳 稻
-1.78
-2.86
-4.64
584.29
-0.79
棉 花
-5.20
-5.20
799.52
-0.65
茶 叶
27.73
-23.16
4.57
1210.49
0.38
       由于税、费改革前后收取方式不同,利益有所调整,因此不同区域的农民,不同的农作物负担减轻的程度不尽相同,不同农产品税金减少和期间费用增加幅度也不一样。调查显示:粳稻、棉花期间费用同比下降,除了管理费用取消外主要是收购企业或个体商贩上门收购粮棉,节省了农户的销售运费、用工等开支。茶叶则因承包费、销售费增加使期间费用增长17.78%。
      ⒋调查品种每亩收益情况
       2003年种植受市场供求和价格浮动的影响,调查品种减税纯收益全面增长。附表(四)
 
调查品种每亩收益比较表
                                         单位:元/亩
品种
净 产 值
含 税 成 本
减 税 纯 收 益
2003年
2002年
±%
2003年
2002年
±%
2003年
2002年
±%
粳稻
584.18
419.50
39.26
584.29
574.22
1.75
318.42
159.50
99.64
棉花
1122.88
891.09
26.01
799.52
736.05
8.62
517.28
267.81
93.15
茶叶
1626.20
1216.96
33.63
1210.49
980.35
23.48
613.25
385.61
59.03
今年引起农产品纯收益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的提升。虽然粳稻、棉花产量减少,但因出售价格提高,收益看好。3个品种扣除物质费用,每亩净产值分别为584.48元,1122.88元和1626.20元;均比上年增长39.26%,26.01%,33.63%。再扣除劳动力成本、税金、期间费用后,粳稻、棉花、茶叶同比每亩增加纯收益158.92元,249.47元,190.43元。剔除成本外支出,今年调查品种实际收益经济作物仍好于粮食作物,棉花最高,茶叶次之。但与上年相比,粳稻受国内外市场供求和平均售价走高的双重影响增幅较高为99.64%,其次为棉花93.15%,茶叶45.04%。
      三、问题与建议
      ⒈农产品全面上涨向我们敲响粮食安全的警钟。进入10月,粮油价格趋升,涨幅之大出乎意料。粮食涨价既有供应偏紧趋势的放大效应因素,又有政策预期的催化因素,也是粮食作为百价之基的生产生活品的连锁反应。但不管怎样,反映了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出现的正常现象,是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合理释放。粮油价格上升告诫我们,粮食安全不可掉以轻心。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生产率低下,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问题始终是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问题。专家预计,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可能会跌破9000亿斤,而近4年,我们一直靠挖库存来平衡需求。“无粮不稳”,粮食安全,事关大局,这不仅仅是农产品的供给与价格稳定,而且还涉及到三农问题,也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基础问题。关心“无工不富”,不忘“无农不稳”,政府部门应理性思考农业发展问题,全面正确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方针,不能简单压缩粮食种植面积,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
      ⒉实现粮食规模经营,降低种植成本是提高粮食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短期看千家万户的劳动密集性经营也有较高的土地产出率,但从长远看,单家散户种粮科技含量低,商品转化率低,必然造成生产的高成本。改变这种经营方式就必须深化农业体制创新,在条件成熟的区域走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推行农机作业,以较低的机械作业费成本代替人工。但从调查资料显示,分散田块的机械折旧费偏高,作业规模不经济等制约农机作业的实施,同时农业生产资料费占整个直接物质费用的51.5%。因此,未来种植业生产成本能否降低,农民能否增收,除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转移外,还取决于是否注重农业科技应用,农机作业大面积推广,而这最终落脚在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
     ⒊粮价乃“百价之基”,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整个农副产品后期市场的价格走势起着决定作用。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强化价格监测工作。政府要适当投入价格监测经费,强化市场价格监测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反应灵敏的市场价格预警预测体系。不仅关注市内,也关注省内外,国内外市场行情;不仅监测粮食及农副产品价格,也要有重点的监测生产资料价格;不仅关注市场价格波动,也关注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加强市场监管,倡导诚信经营,采取有力的综合性政策措施,用经济的手段调控市场物价。建议有关部门对米、面、油,生猪的货源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加强采购和储备,确保充足的货源供应市场,一旦出现大范围的价格波动,拟请政府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合理调控市场价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