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AI、AR、大数据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更多智能化支持。金坛作为农业强区,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借助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人工智能与传统农业,又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
在位于指前镇的金坛稻麦科技示范中心示范田,农技人员佩戴的智能AR眼镜科技感十足。这款AR巡田设备,可以在田间对农作物病虫害拍照、自动识别计数、数据实时上传,病虫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4%,巡查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5倍。
常州金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梁文涛介绍:“左边是500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头,右边是一块微型电脑,内置许多应用和程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调查对象之后拍照,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去分析和识别。”
目前,我区田间调查工作主要以人工目测为主,常面临人手不足、任务繁重、大田调查难以顺利开展等情况。技术人员使用AR眼镜等智能设备后,能很快完成害虫调查统计工作,害虫种类和数量一目了然。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高发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及时监测和预警是防治的关键,在金坛田间的小麦赤霉病预警仪正发挥着大作用。预警仪利用传感器、物联网等自动获取病害预测的相关数据,利用已经建立好的预测模型,对病害未来发展的程度、造成的损失等做出预测。
金坛区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科科长段云辉介绍,它通过光感传输机,把日照时间,包括地下水位的传感器,能够综合分析当地田间的一些气象数据,把金坛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进行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智能化设备的使用,可根据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云计算,提前计算出作物病穗率,保障小麦的稳定生产。目前,全区已建设17个病虫害监测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提升点45个。此外,我区积极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提高防控时效性,减少农药使用次数。
段云辉表示,智能化监测能够相对精准地识别植物生长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通过大数据的联系,可以生成防控的技术意见,为大面积的生产提供指导。
科技的运用让金坛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更加高效、精准、科学,不仅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还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和劳动力,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助力下,全区小麦茁壮成长,向着丰收的目标稳步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