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区人民汇报2023年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区政府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全面落实“532”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五大行动”,勇当“两湖”创新区主战场,争做“新能源之都”主力军,同城化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稳信心谋发展,推动综合实力新跃升
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我区首度跻身常州高质量发展考核第一等次,位列2023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33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9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创历史新高、居全省前列。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0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66亿元,增长12.5%,税比91.4%;工业投资226亿元,增长12.7%;规上工业总产值2210亿元,增长9.5%;工业用电量72.65亿千瓦时, 增长6.9%。多项经济指标在同期高增幅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重大项目攻坚突破。举办高工锂电产业峰会、“对话德国”合作交流大会等活动,签约引进产业项目126个、协议投资总额420亿元,其中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18个。引进外资项目12个,协议投资总额超3亿美元。打造“1+6”项目服务品牌,8个省重大项目、37个市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贝特瑞正极材料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实现常态化。
产业层次提档升级。新能源产业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裕能石英等11家企业纳税超亿元,中创新航等4家企业销售突破百亿大关。新增1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上市梯队蓄势待发,2家过会、2家申报、5家辅导。启动打造“十大现代化农场、十大农业品牌、十大特色田园乡村”,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分通过验收,金坛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全市唯一”入选国家创建名单。金坛港至上海洋山港“河海直达”航线开通,集装箱吞吐量累计突破10万标箱。华罗庚高新区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
二、抓改革促开放,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新旧动能转换提速。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3.52%,净增高企83家,认定科小489家、瞪羚企业81家,新增省级“三中心”11家,均创历史新高。2家企业入选江苏省独角兽企业。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创新航入选“赛马争先”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发明专利授权905件、“江苏精品”8个、国家(行业)标准22个。蜂巢能源获评常州市市长质量奖。全力做好“五经普”工作,新增“四上”单位220家。河海大学——华能江苏新能源中心签约落地,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引进各类人才1.45万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3人。累计建成人才公寓超2.3万套,获评五星级、四星级人才公寓各1家。
重点改革蹄疾步稳。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0条,累计推出“一件事”办理场景32个,入选全省首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整治“危污乱散低”企业单位442家、临时用地128宗。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开发开放深度拓展。金坛经开区首度跻身全省前五,获评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集聚德语区企业57家,入选省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合成生物产业园入驻链上企业9家,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复核,RCEP常州华罗庚国际合作区成功揭牌。“新三样”出口逆势上扬,全年预计实现115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0%以上。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8个、协议投资6.1亿美元,项目数和投资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三、拓功能优品质,焕发城乡面貌新魅力
功能布局日益完善。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全面启用,1.5万余名学生顺利入驻,周边金山南路等7条配套道路建成通车,“陌上花开”项目扮靓城市环境。沪宁沿江高铁正式通车,金坛高铁枢纽投用3个月,到发旅客超70万人次、位居沿线各新建站点前列。金沙大道建成通车,金城大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7个项目获省优质工程“扬子杯”。
城乡建设展现新貌。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0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5台,新增口袋公园4个、停车位1800个、新能源充电桩2300余套。抓实做细“三标融合”,纵深推进城乡环境“五乱”治理。新建高标准农田7100亩,完成百亩连片标准化池塘改造1.13万亩,上阮村、泉江村、东大亭村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全域旅游加快发展。茅山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名单。“车票换门票”惠民政策引爆金秋旅游季,第八届全民运动会、茅山半程马拉松等活动线上引流量、线下聚人气,全年接待游客超900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1.9%。三星村遗址启动第二次考古发掘,有力佐证了长江下游地区璀璨的史前文明。华罗庚纪念馆成为全市首家“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儿童剧《草房子》获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四、惠民生增福祉,书写人民幸福新答卷
民生保障扎实有效。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较好完成“优学金沙”“颐养金沙”等10件29项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45万人,支持创业1800余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437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1020元/月。新增学位4260个,实施华罗庚中学高质量发展办学改革,全区高考本科达线率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江苏省健康区,第一人民医院入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院府合作经验在长三角推广。“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全覆盖。东浦村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生态文明富有成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上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空气质量连续三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施洮滆片区水环境质量提升专项行动,长荡湖水质创近五年来最优,治理经验获全省推广,农业面源治理工作列入全国试点。在全市首倡“六个统一”工作制度,农污治理率提升至75%。工业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各1家,金坛经开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
社会治理精细高效。理顺村(社区)体制机制,“人户合一”率突破90%。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成投用,一批重点信访积案得到化解,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居全市前列,儒林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扎实推进餐饮等人员密集场所燃气安全专项整治“百日攻坚”,全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8.6%、40%。
向全区人民汇报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信心、开拓奋进,更大力度落实“532”发展战略、更实举措推进“五大行动”,勇当“两湖”创新区主战场,争做“新能源之都”主力军,全力打造“最美新城区、最强增长极”,奋力扛起万亿之城新城区担当,在新起点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坛新实践。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争取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左右。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完成上级下达的能耗下降、环境改善等指标任务。
一、凝心聚力、攻坚项目,筑牢高质量发展深厚底座
精准发力招引项目。健全“统分结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五新产业”、科技人才等专业招商队伍,精准发力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优化项目评审准入机制,严格招商引资考核认定,金坛经开区、华罗庚高新区、金城镇更好发挥“主阵地”作用,其他板块因地施策、主动作为,做到“大而强”和“小而美”两手抓。全年引进投资超30亿元或3亿美元项目5个、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15个,力争百亿元项目有所突破。
提速增效建设项目。强化重大项目全周期、全过程服务,启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常态化推行“四证同发”、桩基先行施工等工作举措。加强代办员队伍建设,实行一窗受理、全程帮办,做到“办事不求人、审批无障碍”。全力推进多利汽车零部件等33个在库省市重大项目开工,确保凯卓威精密减速机等59个项目建成达产。强化项目筛选和储备,紧盯新能源、新基建、新科技、新消费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特别国债、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资金等支持。
加压奋进培育项目。持续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百千计划”,推动各类政策“非申即享、直达快享”,引导金融机构贴合产业链供应链谋划融资项目、增强授信质效,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5家以上、上市企业3家以上。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00个,新增星级上云企业25家,打造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4个。有机融合“两个健康”先行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建强企业家、应用研发人才、产业工人“三支队伍”。
二、建圈强链、创新突破,攀登现代产业高原高峰
厚植产业新质优势。推动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放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优势,提前布局新一代固态电池、智能网联、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发挥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同方威视等链主企业支撑带动作用,推动贝特瑞、当升科技等发展为区域性总部,全力打造常州“新能源之都”示范区。推动未来产业卡位入链,合成生物产业园、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双轮驱动”,加快打造合成生物“三中心三基地”,争取江苏省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金坛。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向工艺先进化、产品高端化、品牌知名化方向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引育力度,力争保有高企超450家、科小超55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超12家、瞪羚企业累计超90家,实现“揭榜挂帅”科技成果转化3个以上、重大技术攻关2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65%。做大做强长三角华罗庚科创港,更好发挥华罗庚创新中心创新综合体功能,新增市级以上双创载体5家、省级以上创新载体2家。深入实施“金沙英才计划”,构建人才公寓安居服务生态圈,引育市级以上人才项目超40个,新增省级以上人才工程超10个。
夯实合作开放阵地。赋能金坛经开区、华罗庚高新区“二次创业”,加速提升研发创新、企业上市、项目质效等“硬实力”。做强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打造长三角对德创新合作新高地、中德全面交流合作新样板,引进德语区、RCEP等外资产业类项目15个。推动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延伸发展,支持外贸企业抢抓订单、开拓市场。完善金坛港仓储设施等功能配套,积极探索锂电池出口等新业务,提升专业化运作水平,进一步扩大区域影响力。
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绘制美丽金坛崭新图景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深入实施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推动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打造新时代全国湖泊治理标杆。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牵头抓总作用,突出抓好丹金溧漕河等骨干河流水质达标提升,扎实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厂、网、站”一体化建设、智慧化管理,尽快实现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应分尽分”。整区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试点,整治提升百亩连片养殖池塘2万亩。紧盯PM2.5和臭氧“双减双控”,实施“一企一策”优化减排,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保持全市前列。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全域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打好“治、盘、腾”组合拳,盘活利用工业用地3000亩以上。强化盐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设矿地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高地。高标准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中德城镇节能示范园区等项目,更新纯电动公交车30辆以上,新增新能源公共充电桩350套以上,新增光伏并网项目80个以上、发电装机容量9万千瓦以上,力促见车率、见桩率、见板率“三率齐升”。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强化金坛茅山“逍遥生活目的地”发展定位,扎实推进茅山旅游度假区“国创”工作,加快建设明月湖度假酒店等重点文旅项目,推动东方盐湖城、茅山森林世界焕新升级。把握文旅市场复苏势头,加快建设长荡湖休闲运动公园、“绿野仙踪”最美骑行道,办好茅山半程马拉松、自行车文化旅游节等赛事活动。挖掘传播金坛文化IP,开工建设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传承保护金坛刻纸、雕版线装印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打响“江东福地 乐道金坛”城市品牌。
四、内外兼修、建管并重,打造能级提升多维实景
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主动对接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加快常金同城化进程,构建便捷高效的通行圈、生态良好的产业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深化衔接常州“两湖”创新区规划,引导空间资源向“两湖”创新区集聚。加快推进宁常高速金坛至武进段、丹金高速金坛段等项目。推动常金宁城际铁路尽快纳入上位规划,力争轨道交通K1线、4号线稳定线型,争取高铁物流功能重点布局金坛站,打造“轨道上的金坛”。
有机推进“三城”建设。金沙老城提品质,有序实施9个城中村、11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建改造市政雨污水管网20公里,建成投用南新桥、丹金溧漕河人行景观桥。钱资新城强功能,谋划打造高端人才社区,有序推进金山路商务区项目招引。建成投用彭公桥邻里中心,加快建设杨贺巷邻里中心。科教名城促融合,开工建设华罗庚科学城首开区,建成投用河海大学教职工公寓,开展金坛企业校园行、万人游河海等校地融合活动,加快提升“未来科创城”的显示度。
精细打造宜居环境。全面推行“城市管家”模式,实现保洁、市政、园林一体化管理。深化飞线充电、空中线缆等专项整治,打造整洁有序、文明宜居的城市环境。新增2个市级“美丽街区”、2个口袋公园,优化提升金江苑等6个市集。建成投用城南生活垃圾中转站。持续开展物业“红黑榜”评价,探索实施小区公共收益账户共管制度,住宅小区业委会(物管会)实现全覆盖。
五、共治共享、融合示范,实现人和共富美好期盼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严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新增高标准农田1.25万亩,建成投用政策性粮油储备库。建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个以上。扎实开展第七轮结对帮扶,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探索“异地置业”和“抱团发展”新模式,经营性收入稳定在2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超60%。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争取突破3.8万元。
提升民生幸福指数。推动城乡教育资源提质扩容,新改扩建汇贤中学等7所学校,惠及学生3500余名。推进公办中小学食堂运营改革,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建设联通城乡的紧密型医共体,推动医疗服务同质化供给。贴心关爱“一老一幼”,新增互助养老睦邻点、助餐点各12个,婴幼儿托位达2700余个。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提前一年全面接轨主城区。采集开发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筹集(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200套以上。
守好安全稳定底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五个责任”,紧盯消防、燃气、交通运输、锂电池等重点领域,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积极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管控经营性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深化平安金坛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大电信网络诈骗打击力度。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壮大基层治理队伍和群防群治力量,实现“多中心合一”统一运行管理,形成具有金坛特色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经验。
六、提升效能、改进作风,塑造有为政府良好形象
打造人民更满意的服务政府。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杜绝说和做“两张皮”,确保上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强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切实兜牢“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将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
打造公信力更强的法治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深化“府院联动”机制,提升企业破产处置工作成效。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坚持“精准执法+优质服务”,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司法、舆论监督,确保权力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打造执行力更强的效能政府。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强化协同联动、放大专班效应,雷厉风行抓好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提升研究问题、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增加关键性指标比重,突出质量效益导向,把干部注意力引导到发展最应该干、群众最希望干的事情上来。
打造约束力更强的廉洁政府。以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持续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完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围绕国有平台投融资、工程建设、医疗卫生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强全程监管和风险防范。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廉洁用权、干净干事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