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直溪镇聚力推进“五乱”治理(乱堆放、乱张贴、乱排放、乱停车、乱搭建),锚定“全城皆景区、全域大花园”目标,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擦亮乡村振兴靓丽底色。如今的镇区呈现出这样一幅面貌:溪水潺潺、绿树成荫、院落整洁……一幅乡村美居图扑面而来。
党建引领“网格化” 解锁治理“新密码”
直溪镇全力构建党建引领的网格化治理体系,聚焦“五乱”治理难点堵点,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提质增效”。
“以前,面对村民反映强烈的一些乱堆放、乱张贴、乱丢垃圾等现象,心有余而力不足,村里就那么几个人人手不够,很难做到第一时间处理。后来我们将全村划分成了多个‘小网格’,主要由村民骨干、退休干部等自治力量构成,由村书记担任片区网格长,全面统筹片区内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过一段时间推行发现,村内乱堆放、乱张贴、乱丢垃圾等情况明显好转,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村民的满意度、幸福感明显提升。”西溪村村干部李欢说道。
“将‘五乱’治理纳入网格‘一张网’建设,建立巡查清单,对全镇人居环境进行网格化分割,精准管理。以网格为‘支点’,将集镇区域划分为8个网格,牵头部门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实行全方位、扁平化、联动式的动态管理。各村、社区立足实际,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每个责任片区细化整治任务指标,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形成推动‘五乱’治理网格化的强大合力。”直溪镇宣传委员汤彬表示。
发力“微改造” 绣出“美居图”
巨村位于直溪镇西北部茅山老区,是典型的江南古村落,常住人口平均年龄超过65岁、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60万元,可谓交通条件有限,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无法走大拆大建的路子,也没有条件进行系统规划。于是,该村决定在“微改造”上下功夫。2023年,巨村在金坛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二季度考核评比中表现较为优异。
村党总支书记欧阳林经常带领村干部和志愿者,深入村民家中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让广大村民的思想认识逐渐转变。村里还发动村民共同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强化“主人翁”意识,下足“绣花”功夫,使人居环境显著改善,颜值不断提升。全村划定13个片区,将36个村民小组纳入网格化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做到整治一处、提升一片。
经费有限,这就要求钱必须花在“刀刃”上。太阳能路灯、健身广场、休闲步道、彩色墙画、生态河岸……既提升了民生福祉,也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村里弄得这么漂亮,谁忍心去破坏?”村民们纷纷表示。
坚持“特色化”培育 打造“示范类”样板
直溪镇坚持“高站位、早谋划、有特色、见成效”的原则,既全面铺开、全线启动,解决一批面上的共性问题,又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探索出一条由“自主管理”到“人人治理”的新思路,以点滴“量变”实现品质提升。
走进直溪社区水北村,村中间曾经堆满杂物、荒草丛生的田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家门口的“光采小菜园”,即将供周边村民使用。放眼望去,瓦片砌成的围栏将小菜园包围,安静地守护着村民的四季耕种、四季收获。
“推进‘五乱’治理不能搞一刀切,要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经过前期调研了解,社区许多村民都是农民出生,我们就将社区附近的荒地‘变身’为篱笆围成的‘光采小菜园’,让大家自主开垦经营。这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增加了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直溪社区党总支书记蒋国俊说。
“‘光采小菜园’的开辟不仅是美丽乡村的点缀,也是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溪实践’,其中更大的智慧在于,推动村民成为乡村治理主动参与的‘实践者’,而不是政府服务的‘坐享者’,让群众生活质量的‘里子’和农村环境的‘面子’都好起来。”直溪镇党委书记周涌表示。
下一步,直溪镇将坚持统分结合、点面结合、长短结合,紧紧扭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巩固和拓展“五乱”整治成果,奋力书写宜居美丽乡村的“直溪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