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金坛长荡湖畔的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当前正在为迎接首批学子做准备。假期里,大批市民通过线上预约走进校园,打卡家门口的第一座大学。8月7日上午,这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上午9点半,50多位西城街道涑渎村村民,受邀参观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原来我们村就在学校图书馆附近,在老家这片土地上建起了一所大学,心情真的特别激动。”季金花和这50多位村民有着同一个身份,都是从学校这片土地上搬迁走的村民。
2019年,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正式开始土地征迁工作,涑渎村委会的钱家、华家、大胜营塘和张家棚等自然村的近千名村民,一批批离开故土,支持建设。如今,老家之上,新校已起。
回忆历历在目 未来款款而来
“当时就是不太敢相信,金坛怎么可能建大学?”季金花回忆起当年的想法,虽然有很多疑惑,但出于对家乡更好更快发展的期待,她和家人很快决定全力支持和配合搬迁。入住九洲里小区后,季金花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成为了一名网格员。
今年71岁的老党员胡洪庆原来也是这里的居民,“我们经常来,很关心金坛这个大事情,学校建设的很快,一天一个样。”从2020年6月学校开建以来,胡洪庆隔三差五地会邀上六七个朋友,戴上安全帽,骑着电动车围着校园外一圈又一圈地转。胡洪庆和女儿一起搬进九洲里小区二期,胡洪庆女儿还在小区里开起超市。“现在我女儿有超市这个收入来源,我和老伴有社保,生活没什么后顾之忧。”
包括季金花、胡洪庆在内,这两天有近800名九洲里居民故地重游,集中进入校园参观,迎候在校门口的金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着学校的设计理念、建筑风貌以及周边配套等。对于这些居民来讲,走进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校园时,它更像是故乡凝结而成的意象,意义远超一座大学本身。眼下,涑渎村大部分搬迁村民都顺利入住九洲里等处在西城街道黄金地带的安置小区。老家之上建起大学,村民们都觉得自己的老家是一块宝地。“希望宝地上的大学,能越来越好,带动金坛也越来越好。”
网上预约实地打卡 金坛人民检验成果
8月1日起,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参观打卡实行网上预约制,8月15日前,市民可以向所在村社区报名,以村、社区为单位进行统一预约参观。目前,通过网络预约参观的市民已超5000人。这是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成以来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新校区将于今年秋学期投入使用,迎接首批学子。
长荡湖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毛翠告诉记者,通过参观家门口的大学,一方面提升金坛本地居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加深学生们对家门口重点大学的印象和憧憬,强化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目标。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展示科教名城建成区的形象,检验建设成果,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下一阶段工作和奋斗方向向金坛人民做一个说明和宣传。
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位于金坛区长荡湖北侧,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河海大学是百年水利名校,金坛是江南水乡,新校区以“水为魂、苑为体、人为本”为建设理念,随处可见水文化、水元素,校园内营水成局、结园成群,达到了城中有校、校中有城、校城融合。
新校区采用“内核外环”和轴线布局的整体设计,校前礼仪区、核心区、学院区、体育区、宿舍区等配套区块环带相依、阵列有序,北侧、西侧为公共教学楼,中央书院东侧为艺术楼,外围为系科楼。从空中俯瞰,以图书馆为中心,几幢单体建筑正好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河”字。
除了校园建设,学校周边配套也在加紧推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毛翠介绍,目前已经完成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及周边配套道路、绿化建设。下一步,长荡湖旅游度假区将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完善周边配套,如商业配套,沿湖景观配套等;二是加快校城融合,建设华罗庚科学城,今年将启动首开区建设,结合大学学科和金坛当地的优势产业,进一步放大大学优势效应。
金坛顺势乘势 得大学亦得未来
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这座金坛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带来的不仅是美丽的校园、青春的学子,更将进一步激发金坛人心中蛰伏许久的自豪感,以及骨子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卓越追求。
十余年间,金坛人创造了“金坛速度”“金坛现象”,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长期位居苏南板块前列,持续吸引外界目光和关注。
要在更高层级上改变自己,必须拥有更高层级的平台,大学就是最理想的选择。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文化第一软实力这“四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学科优势突出、高端人才集聚、各类信息汇聚、创新要素集中、科研成果丰硕、国际交流频繁,有能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特殊重要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将深度融入常州“新能源之都”、“两湖”创新区建设,通过优势学科延伸交叉,着力发展新工科、新农科、交叉学科,重点建设智慧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国家安全等领域方向,开展复合交叉型、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学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力服务支撑区域和产业发展。
常州新校区为河海大学主体校区之一,与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实行同一模式、同一标准管理。今年启用后,全日制在校生达15000人,到2025年秋学期全日制在校生达20000人,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