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江东福地,勇立潮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江苏考察,擘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宏伟蓝图,赋予“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重大使命。
这是金坛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十年。从常州“城市西进”到金坛撤市设区,从常金一体化发展到常金同城化加速,从“五个同城”破题到“两湖”创新区起势……城市能级不断跃升,民生福祉大幅改善。
随着重大战略的叠加效应提速释放,金坛把握新一轮发展“时与势”,坚持产业强区、工业立区、项目兴区,以创新之活力,开发展之生面。
站在新起点上,金坛作为常州最为年轻、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城区,肩负起“美丽常州金坛样板”使命,标注“最美新城区、最强增长极”发展定位,以重大项目突破、微笑经济创新、全域旅游创建、城市能级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试验“五大行动”作为发展战略支点,奋力角逐产业新赛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产业布局 攀高逐新
10月6日,装机量“全球TOP10”中创新航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港股第一家动力电池制造商。中创新航总部位于华罗庚高新区,在直线距离10公里开外的金坛经开区,还有另一家动力电池独“全球TOP10”企业总部——蜂巢能源。
短短这数年间,孕育出两家世界级动力电池领军企业。金坛为什么能?产业布局给出答案。
近年来,金坛瞄准新赛道,抢抓新兴产业发展风口,布局全产业链,取得成果丰硕。新能源、新基建、新能源汽车、新医药、新智能全面起势,动力电池产业异军突起、快速发展。“新”,已经成为金坛区最鲜明的发展特质。
以金坛经开区、华罗庚高新区两大省级平台为阵地,金坛产业演绎了一场纵深拓展、链式发展的蝶变。目前,全区已建立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芯、电池PACK箱体及配件、BMS(电池管理系统)等动力电池领域完整的产业链,链上企业超100家,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主要聚集区,综合实力在全省领先、全国占前列。今年上半年,金坛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9.8%,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名副其实的“高原”和“高峰”。
光伏新能源是金坛的另一张产业名片,已成为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目前,金坛有光伏企业6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近3年,全区规上光伏企业应税销售占规上企业应税销售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0%以上。2021年,全区新建重点光伏项目19个,总投资189亿元。
在新兴产业强势带动下,金坛工业经济交出一份漂亮答卷:2021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950亿元、工业百强区排名升至第42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89.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27.3亿元。
壮产业筋骨,强经济实力。2021年,金坛地区生产总值迈入“千亿大关”,是十年前的3倍。
城市能级 加速跃升
金秋时节,位于长荡湖畔的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设现场依然热潮涌动。9月24日,新校区顺利通电,超序时进度完成目标任务,为2023年秋学期建成投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远处的南沿江城际铁路金坛站,也超前完成混凝土结构主体封顶、屋面钢结构网架拼装两大重要节点目标,铁路铺轨即将开始。这条联通长三角重要城市的城际大动脉,将有力推动金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始终把握新时代发展脉搏,城市能级加速跃升。十年来,金武快速路、G233金坛段、S265金坛段、长荡湖旅游大道、茅山旅游大道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通车;丹金溧漕河改道提级;全省最大内河港金坛港建成投运。2021年,金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4%,较十年前提高了13.8%。
高铁、高校“梦圆”,城市承载力明显增强。以高铁片区、河海大学片区为主体,金坛将全力打造科创中心组团。今年,金坛区与河海大学签署了加强校地全面合作推动融合发展的协议,河海大学金坛华罗庚技术转移中心揭牌。从“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金坛基地”到“华罗庚创新中心”,以科技赋能产业、以产业承载科创,“生态创新区、未来科创城”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高站位策划、高起点规划。金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支柱产业向“五新产业”全面升级。创新人才、资本、机构纷涌而至,形成聚合效应,科创坐标不断上移。
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被认定为全省第一批“江苏省国际合作园区”,“十四五”期间,园区计划引进超100家德语区企业。今年7月7日,“对话德国——江苏德国合作交流大会”活动再次将主会场设在金坛。作为新时代常州对外开放窗口,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已汇聚德语区企业超50家,投资额近20亿欧元,成为江苏省又一德企聚集地。
2022年6月30日,金坛隆重召开“两湖”创新区建设推进大会,把握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两湖”创新区必将成为加速同城化、加快现代化的首要载体支撑。
城乡融合 架构重塑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2022年7月,江苏省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现场会在南京召开,金坛区16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省级重大支持事项实施取得较大进展,大幅领先于试验区平均水平,城乡融合全面推进,改革发展铺展新篇。
金坛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围绕水稻、水产、茶叶“两水一茶”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智能农业”,入选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入乡机制典型案例;通过顶层设计保障“茅山竹海”区域公共品牌推广、儒林镇柚山村通过生态修复让“诗和远方”成为现实等,均入选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面向全省推广。
金坛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重要内容,以城乡融合发展实验行动为主要抓手,全局部署,重点突破,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等,不断加快试点探索步伐,奋力谱写“美丽常州金坛样板”新篇章。
以发展新型农业为主抓手,金坛聚焦“两水一茶”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持续推动农村经济上台阶、上水平。2021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06亿元,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6.7%,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63.5%,位居常州市第一。
为做活土地流转文章,指前镇东浦村流转土地3000余亩,建设万顷良田,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打造“中国指前标米基地”,亩均效益从1000元增加到3000元。
催生乡村从“一处美”向“处处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蝶变。近年来,金坛紧抓历史机遇,加快探索城乡融合的步伐,促进乡村建设提标提档。目前建成1个全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24个省级绿美村庄,41个省级水美乡村,所有规划发展村均达到区级宜居村庄。
绿色发展 擦亮底色
今年5月26日,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投产。该项目是我国空气储能领域唯一的国家试验示范项目,也是世界首座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所采取的大规模清洁物理储能技术,极具发展前景,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坛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生态文章,在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近年来,金坛新能源、新基建、新能源汽车、新医药、新智能为代表的“五新产业”蓬勃成势,全面打造以绿色工厂为特色的“绿色智造”新模式,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低碳发展。在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设备每年可为企业发电1000余万度。
增加“含绿量”,提升“含金量”。金坛持续开展货车限行、工地扬尘专项治理、“散乱污”企业(作坊)淘汰整治行动,围绕重点园区、企业集群、废气排放企业加大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超标排放、偷排漏排等行为。
腾出生态环境容量,换来经济社会发展增量。长荡湖是江苏省十大淡水湖之一,92%在金坛境内,曾是全国网围养殖第一湖,生态破坏严重。近年来,金坛累计投入70余亿元,开展综合整治,长荡湖由“生产湖”向“生态湖”华丽转身,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如今的长荡湖,生机勃发、物华丰盛,吸引来黑天鹅、浮须鸥等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两山两水六分田”是金坛独有的自然禀赋。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金坛坚持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与绿色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2021年,茅山旅游度假区省级排名上升至第2位,东方盐湖城·道天下、花谷奇缘、茅山森林世界创成国家4A级景区,茅山旅游度假区游客年接待数达568万人次,经营收入达16.3亿元。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儒林镇柚山村围绕“一山一湖、一宕一寺”生态资源,打造山水民宿、阡陌蟹塘等生态景点,谱写“生态蝶变”新诗篇。规模化生态蟹塘,培育出畅销海内外的“长荡湖”大闸蟹,年销售额达4500万元。
优质生态供给激发乡村旅游活力。薛埠镇仙姑村、上阮村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均超3万元,柚山村先后获得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常州市生态村等荣誉,成为美丽乡村最美示范窗口。
民生福祉 大幅提升
今年9月1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金坛医院骨科、消化病、国际医疗保健中心金坛分中心及夏术阶、蔡郑东教授工作站签约揭牌仪式举行。至此,金坛区拥有了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授工作站。
“三中心两站”的建立,将更好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优势,纵深推进“院府合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的获得感。
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是民生所系。金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倾心解决群众期盼的民生问题,扎实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2021年底,“院府合作”达成,金坛区与上海一院签约合作共建金坛第一人民医院,随着“专家服务进企业、健康护航532”等活动的开展,专家品牌效应初步显现,金坛与周边群众赞誉满满,社会反响愈加强烈。
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金坛向居民提供网上预约挂号、新冠肺炎自我检测、疫情防控信息等服务。家庭医生携手签约居民“医齐走”,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满足群众需求,建立家庭医生协会、签约服务医疗专家库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分级诊疗。
民生工程彰显执政为民温度。河滨(北戴)老旧小区改造紧扣群众“急难愁盼”事项补短板,实施强弱电下地工程,新增路灯、机动车充电桩等。老小区的新变化,居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开展参保精准扩面,重点推动企业职工应保尽保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参保扩面。2021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月335元,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标准提高到每月760元,惠及10万余人,并为1500多名重残等四类人员建档立卡代缴居民养老保险。
近年来,金坛城乡环境显著改善。钱资新城不断完善现代城市功能,构建宜居品质,图书馆、城市形象馆、钱资湖大桥、钱资湖北岸风光带建成投用。金沙老城全面更新改造,大力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老旧小区改造、增添小游园、城市微更新等工程稳步实施,一污厂建成投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飞灰库项目试运行,高铁站房及周边配套道路开工建设,金山路南延跨沪武高速大桥合龙,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完工。
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21年,金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6元,分别是十年前的2倍、2.2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