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年来全区道路交通人、车、物流要素持续快速增长、道路交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的交通现状,公安交警部门按照升级版技防城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智慧引领、共享融合、实战驱动,全面升级交通技防网络、深入推进智慧交通建设,不断提升主动预测预警预防能力,让市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
创新一体化“智慧平台”。
一是强化智能指挥。积极打造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加快交通感知、交通诱导、交通状态、交通信号、非现场执法、重点车辆及驾驶人等多类系统集成应用,并将系统权限配置到全区9个交警中队勤务指挥室,实现远程可视化、可控化管理,确保所有警力用在刀刃上,推动交通管理由传统指挥模式向智慧指挥模式转型升级。
二是强化警企合作。与高新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交通管理警企合作室,联手实施智慧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发应用人车大数据平台,在道路状况自动感知、交通事件自动检测、交通违法自动抓拍、交通态势自动研判、交通信号自动控制等方面深入探索实践,提高了交通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三是强化动态感知。新增智能交通信号机288套,智能卡口313个,电子警察672个,多功能执法仪270套,路面监控点位492个,高空监控点位7个,切实形成路段智能监控、路口电子警察全覆盖,并完成与市级平台和政务专网的联网对接,实现多警种、多部门资源共享,有效破解我区点多线长、管理盲区多的管理瓶颈。
创新动态化“智慧研判”
一是交通态势自动研判。依托高德交通态势自动分析平台,融合交通路网数据、互联网实时交通数据、交管业务数据,实时监测全区路段的拥堵延时指数和速度,为警卫任务、重大活动、旅游景区、高峰交通疏导、突发交通警情处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重点人员实时管控。建立重点驾驶人管控模块,对驾驶证被吊销注销暂扣人员、吸毒人员、醉驾人员、肇事逃逸人员、在逃人员等重点驾驶人进行分类建人像库,2018年以来共查处失驾人员63人,其中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处罚15人,3年内吸毒人员驾驶机动车19人,驾驶证吊销期间驾驶机动车29人。通过人车关系模型和车内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实时比对,智能检出,今年以来,共查处失驾人员63人,实现了从事后查证处置到事前预警防范的转变。
三是重点车辆动态管控。依托人车大数据平台,对重点车辆“黑名单”数据库中的假牌套牌、逾期未年检、交通违法大户、被盗抢车辆、肇事逃逸车辆布控查缉、精准处置,累计发布布控指令2700条,查处了逾期未年检413辆,违法大户510辆,查缉成功率达90.8%,仅秋风行动以来,共查获违法车辆36辆,其中套牌车25辆、伪造机动车行驶证2起、变造号牌5起、假证1起、部局黑名单3起。
创新立体化“智慧出行”
一是完善交通诱导发布系统。通过基础交通流数据的前置采集和后台计算机模型运算,采用诱导简图形式,自动将道路交通诱导信息以红、黄、绿三色实时发布在15面诱导屏上,引导机动车提前选择合适道路出行,有效改善城区行车难问题。
二是建立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将全区105处路侧停车场、3036个路内泊位的停车信息接入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通过手机APP与公众号预约泊位停车4万余次,月均提供停车信息5.4万条,停车效率大步提升,实现了对停车泊位的规范管理有效解决了重要区域的停车难题,减少了核心路段的交通拥堵。
三是建立交通路况直播站。深化警媒合作机制,在智能交通指挥中心设立交通路况直播站,金坛广播电台、金坛手机台常态入驻,将交通态势分析平台自动检测的路况信息第一时间向市民播报,方便市民选择较为畅通的道路通行。
创新全方位“智慧管理”。
一是自动检测、智能配时。针对早晚高峰期间机动车通行率低的问题,在公安部无锡交通科研所大力支持下,应用信号灯自适应配时系统,采用视频监测技术,自动采集断面过车数据和纵向排队长度信息,根据实时车流量,自动调控信号灯配时,快速疏解15个重点路口的交通流,通过科技创新破解了交通管理瓶颈难题。尤其是16年下半年,区政府搬迁后,南北方向上下班高峰期,新增潮汐性交通流多达2600余辆,所造成的拥堵得到完好的解决。
二是集成系统、全程可控。将建成的313个交通卡口、672个电子警察、492路事件监控和16处雷达测速等系统统一集成到人车大数据平台并全部精确定位到PGIS警用地图上,实现24小时查处闯红灯、闯禁行、不按道行驶、不礼让行人、违章鸣笛等交通违法行为的非现场查处,极大减轻了路面民警的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2018年以来共抓拍处罚行人闯红灯372起金坛城区共安装16套机动车不礼让行人抓拍设备,2018年以来共抓拍处罚机动车未礼让行人11837起。
三是全警应用、科技管控。运用交通事故管理平台,以事故热力图为导向,排出事故黑点,会同交通、住建、乡镇等部门联动商定整改。年内共排查38处隐患点,已完成整改36处,整改率达95%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