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部门信息 > 内容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科学布局提升城市抗洪能力
  信息来源: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时间:2020-08-31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暴雨洪水集中、洪涝灾害频发,城市洪涝问题十分突出。近期,因极端强降水导致多个城市“城内看海”,造成严重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亟待引起重视。 

一是城镇化进程忽视水系保护。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城市采用“外扩式”土地扩张发展模式,不断吞噬城市周边湿地、湖泊、森林、农田等自然蓄水空间,导致区域内水资源调蓄能力降低,防洪排涝压力加大,洪水归槽,城市外水位抬高,地下水倒灌。同时,高强度城镇开发建设对流域水文带来影响,造成热岛效应、场地径流增加,客观上使得城镇在暴兩面前变得更加脆弱。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0%,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7.3倍,形成面积巨大的高密度城镇建设区。1978年,东莞市城市建设用地不足10公里,40年后,变成了约160平方公里,其周边大量湖泊、湿地、坑塘在不断消失。 

二是城市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城市中大量的道路固化、河湖水体渠化,园林种植专门青睐观赏效果的植物,很多地方存在盲目求大的心态,城市面积越大越好,马路越宽越好,公园绿地越多越好,导致城市绿地和河湖水面难以发挥蓄滞雨洪的作用。尤其是城市建设初期,对原有场地水文特征以及国土空间缺乏科学研究客观上导致了潜在的洪涝蓄滞空间和行泄通道消失,加上缺乏整体的、流域性的规划考量,导致了水有来处,却无去处。。。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李迪华指出城市越大,排水问题越严重;街道越宽,汇水面积就越大,城市内涝越容易产生;单个公园绿地面积越大,能够均匀分布在城市中发挥蓄滞雨水作用的绿地就越少。 

三是城市建设缺乏地下管理观念。一直以来,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标准低、理念落后,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缺乏大的雨水排除通道和雨洪滞蓄系统,地下管网这些“隐秘的角落”长期不被重视,存在质量不达标或后期管护缺位等隐患,加之全球变暖与极端强降雨叠加,一定程度加重城市内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成坤表示,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城镇排水设计主要以地下灌渠为主,设计重现期多为1年1遇。直到2017年出台的《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规定,我国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为20年到100年不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一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而我国正好处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专家初步分析,这次长江流域的强降雨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而面对这种“50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强降雨的,是中小城镇2年到5年排水设计标准。  

为此,建议: 

一是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实现开发保护两不误。城市建设不单单只有开发项目的建设,还要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应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考核制度,将生态建设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确保生态环境得以安全保障。同时应建立开发与保护挂钩机制,针对破坏的原有生态的河流水网,要通过可行的方案予以解决,从而形成开发和保护两者之间的统一体,确保生态建设得到有效的推进和落实。 

二是加强规划整体编制,提高城市的生态网络地位。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引领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应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规划编制,应当立足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度挖掘城市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资源,确保整个规划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是城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调查城市的生态环境,掌握城市生态肌理,精准测度生态空间的空间延展和生态价值,是编制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前提。在规划编制中,要从城市的整体格局出发,科学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形成“城市生长在生态环境中”的规划思路,引领整个城市生态网络的发展和建设。另一方面,开展并落实城市生态等方面的专项研究,包括海绵城市、城市雨污水专项的规划编制、建设项目的低影响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实现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是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提高城市韧性。统筹城市空间规划,运用新型材料投入城市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和建筑韧性修复,提升城市气候性灾害风险能力,利用北斗、物联网、5G等最新科技,建立城市洪涝信息立体监测,对城市可能积水路段、地区等,提前发布预警信息,避免人员伤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